中印銀行系統驚人相似 印銀行體系整體優于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4日 10:0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羅平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兩個國家人口眾多,突出了他們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中國和印度的改革對全世界都具有強大的影響。因此不足為奇,有人認為中國和印度作為經濟巨人已經浮出水面,使發達國家不得刮目相看。中國和印度擁有廉價的熟練技術工人,兩國都致力于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兩國都存在巨大的國內市場。兩國政策都具備
必須看到雖然兩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很高,但很大的一部分增長是用以解決每年不繼加大的就業需求。兩國面對著來看自多方面的制約,不知道需要多少年的努力可以趕得上發達國家,尤其是把人均GPD作為衡量標準。比如,假設即使今后十年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美國經濟停止不前,十年后中國的人均GDP也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當然,要求中國這樣規模巨大的經濟體擴大內需固然無可厚非。但是發達國家應切實采取行動,鼓勵和推動這兩大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而不是出于假想的潛在威脅而處處設置貿易壁壘,限制技術轉移。 銀行系統驚人相似 中印兩國在銀行業有著異常多的共同點,尤其在行業結構方面。第一,兩國都在極高的程度依賴銀行融資支持經濟發展,資本市場都不夠發達。在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達到整個金融業總資產的90%以上。印度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整個金融業的74%,相比之下非銀行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機構占8.6%,投資公司占15.4%。按照中國寬泛的口徑,印度這類機構很可能會歸為銀行業類金融機構。而且,兩國商業銀行部門總資產所占比重都處于上升階段。 兩國銀行系統另一個驚人的相似性表現為國家制的支配地位,這與其他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大不一樣,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銀行業經營管理上的許多特點。直到最近,除了一到兩家個別的商業銀行,中國大的商業銀行都在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控制下。事實上,中、小銀行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銀行業的集中度較強,國有商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都在進行股權多樣化的改革,但是從目前來看大部分股權仍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這五家銀行的總資產占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接近60%。伴隨著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以及海外上市,如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國有銀行的股權結構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然而,總體來看,中央政府今后將繼續保持對大銀行的絕對控制權,持股比例也不會低于51%。 誰的效率更佳? 中國商業銀行的深度國有制,伴生著向國有企業發放貸款。長期以來,國有銀行貸款集中于國有企業,相比之下,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總體上更面向于非國有企業。 印度銀行業的特征表現在許多銀行具有混合所有權。然而,27家所謂“公共部門銀行”,也就是國有銀行,在印度商業銀行中繼續處于支配地位。這些銀行總計占有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盡管這些公共部門銀行可以上市,但出于政策層面的考慮,政府將確保政府在上市公共部門銀行的股份不至攤薄到低于51%的水平。 與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樣,國有銀行效率是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共同關注的問題。印度政府曾公開承認公共部門銀行的業績表現遜色于私人部門銀行。目前兩國國有銀行結構改革正在進行中,兩國政府都將出臺新的措施,加快改革的步伐。 中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國有銀行改革的目的是將其轉變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政府已經向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注資補充資本,以恢復國有銀行清償能力,為接下來的改革奠定基礎。一攬子的改革方案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剝離不良貸款、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在國際和/或國內股票市場上市、政府回收投資的資金和減持。 此外,根據不同部門的分工,2004年3月,負責監測國有銀行改革的進展情況的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發布國有銀行改革公司治理的指引,具體明確多項考核指標,其中還包括資產收益率的0.6%和股本收益率11%。這可能是由于當時代表國家向國有銀行注資的中央匯金公司剛剛開始運作。雖然作為國有銀行的大股東,匯金還沒有提出任何效益考核指標,至少至今沒有對外公布。目前,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幾乎滿足了銀監會提出的各項考核指標。 作為所有者,印度政府近期擴大了公共部門銀行的自主權,并發布了涉及考核銀行經營意向書。意向書的內容包括貸款增長指標、效益率指標、執行國家重點項目的情況及信貸管理情況。 很明顯,在審議銀行提交的2005年和2006年的經營意向書時,印度政府并不滿意公共部門銀行效益指標的預測。政府承認印度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不佳,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差距較大。印度銀行的資產回報率為0.7%,而新加坡的資產回報率是1.2%,馬來西亞1.36%,韓國1.42%,巴西1.6%。 事實上,印度政府并不希望公共部門銀行不切實現提出過高的考核目標。但政府也明確表示,“關于效益、利潤水平及資產增長率,考慮到公共部門銀行長期以來的經營情況、職工人數、特別是國有制的影響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政府不能接受意向書提供的指標”。 印度銀行體系整體優于中國 根據標準普爾公司公布的評級報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銀行業比中國銀行業更加穩健。截止到2005年3月,印度銀行的不良資產比率在8%到10%之間,不良貸款的口徑包括不良貸環、部分重組資產以及抵債資產。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中國不良資產率在31%到35%。相比之下,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的數據,通過進行國有銀行改革,大面積的剝離不良資產,截止到2005年8月底中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標準普爾報告認為,資產質量的差異可以由許多因素解釋。 首先,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構性差異。印度銀行在政府財政操作中扮演了一個間接的角色,即根據法定流動性比率的要求認購政府債券向中央政府提供資金。與此相反,中國的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間接地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向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另外,印度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系統相對中國先進一些,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銀行多年來從事政策性貸款,沒有重視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印度的銀行業的資本金實力高于中國業。這具體表現為資本充足率較高、利差較大(有利的利率體制繼續支持著印度銀行業,公共部門銀行的凈利差從2003年4月的2.98%升至2004年5月的3.03%)、計提準備金的壓力較小和強有力的凈利潤。 總體上講,通過分析公開信息的信息大體可以認為,印度銀行業監管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國的銀行監管體系更加穩健。有兩項指標比較有代表性,有助于支持這一結論。一是存款保險制度,二巴塞爾新協議。首先,印度已經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為存款人和借款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障。存款保險和信用擔保公司(DICGC)由印度儲備銀行全資所有,獨立運營保險基金,為銀行存款人、向政府明確支持的重點產業貸款提供保障。存款保險計劃覆蓋了印度所有類別的銀行,其中包括合作銀行。存款保險具有強制性,每家銀行每個存款人的保險金是100,000盧比,覆蓋了銀行業全部存款的75%。參加保險計劃的銀行所付保費相當于其全部存款的五個基本點,并將從今年開始提高到十個基本點。 相比之下,考慮到存款保險重要性,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對建立存款保險體系進行詳細論證研究。然而,盡管中國政府加大了銀行改革的力度, 按總資產計算,中國30%的銀行,依然沒有達到8%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些銀行包括許多小的城市商業銀行,而不包括信用合作社。面對這種情況,在中國建立該體系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需要克服,比如道德風險,尤其是伴隨著利率全面自由化而產生的道德風險,資本充足大銀行潛在的交叉補貼以及根據風險計算保費的實際困難。考慮存款保險籌集的資金僅可能用來解決新出現的資不低債問題(增量問題),不力解決現有資不低債的問題(存量問題)。因此,在中國建立起存款保險體系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即在整個銀行業徹底解決了清償力問題之后。 其次,另一佐證是印度已經為采取新巴塞爾協議(即將于2007年在發達國家實施的新資本協議,對資本監管提出一組更高的要求)做好準備。盡管新協議十分復雜,印度已經決定于2007年3月31日貫徹實施該協議。最初他們將采用信用風險計量中的標準法以及操作風險測量中的基本指標法。當有足夠的技術技能后,一些銀行將被允許采用內部評級法(IRB)。盡管海外對于印度與國際標準接軌頻頻贊許,但據估計,實施新協議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印度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下降了200個基本點。因為單單操作風險一項,就提高了資本要求。當然,這可以通過籌集新的資本來解決。以公共部門銀行為例,籌資的空間受到政府確保51%或更高控股權的限制。必須注意到2001年3月,印度儲備銀行要求所有的銀行將最低資本充足率從8%提高到9%。 相比之下,中國的政策是做實1988年的資本協議,確保在2006年底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標。至少實施新協議,中國監管當局的政策導向是僅對國際化大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時間可能要定在5到7年之后,而其他銀行繼續采用現行的資本監管制度。 綜上,近年來中國和印度在促進銀行業發展、推進銀行業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由于國家所有權將繼續在銀行業中占主導地位,中印政府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把握好國家同時作為銀行所有者和監管者的關系,確保銀行的商業化運作。伴隨著外資參股和國有銀行公開上市,中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狀況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印度公共部門銀行已經上市了相當一段時間,雖然是在國內上市,他們的治理工作自然應該做得更好此。考慮到國家對銀行的支持、巨大的網絡,改革后的中國國有銀行和印度的公共部門銀行都還需要通過實現行動,證明他們能夠做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達到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并以此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系中國銀監會國際司副主任,本文觀點謹代表作者本人,與所供職單位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