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零售早起慢走謹慎前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11:35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2005年是中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的第一年,廣東作為一個商業競爭激烈的地方,本地零售業的發展引人注目 本報記者 王俊 2005年,注定是中國零售業不平凡的一年。根據加入WTO時的承諾,從2005年起國內零
國外著名咨詢機構對此預測:2005年后,中國3/5的零售市場有可能被少數幾個跨國零售巨頭占據。而廣東早已成為外資零售業店“搶灘登陸”的必爭之地,今年4月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沃爾瑪全國67家分店有13家落在廣東,百佳59家分店、屈臣氏160家分店一半在廣東。 只見星星,不見月亮 2004年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3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8%,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一。 但在日前召開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流通現代化”研討會上,許多專家指出,廣東零售業雖然起步早,但仍然沒有形成規模,算得上是“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2001年,廣東平均每家連鎖企業僅有16家連鎖店,省內排名第一的深圳萬佳在全國同行中僅列第13位。5年后的今天,這種局面仍沒改變,商務部2005年上半年的調查顯示,上海百聯以364.9億元銷售額、5910家店鋪的業績,名列全國首位,國美、蘇寧、大連大商、家樂福排在第二至五位,銷售額都過百億。而深圳的華潤萬家位列15,銷售額在50億元左右。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張世堯說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珠三角的零售業是“只見星星,不見月亮”,跟不上制造業的步伐。 兩大因素困住粵商腳步 專家認為,兩大原因制約了廣東零售業前進的步伐,一是投資商將住宅地產施加到商業地產上,二是政府在城市規劃中對零售業考慮相對較少。 廣東天貿集團董事長禹來認為,在廣東缺乏詳細超前的規劃發展戰略,多數并未從發展零售業的視角來選擇合適的地址,而只是簡單的選址開店,試圖以“商業”旺“地產”,將住宅地產的開發模式搬到商業地產,通過租售鋪面、開發周圍房地產套現,結果往往是“商業”“地產”兩不旺。 禹來說,廣東商業速度落后于工業速度,還在于不愿意承認商業發展落后于其他地區。相比于長三角,廣東雖然商業總量大但是組織經營模式落后,政府的主要職責在規劃和環境,廣州的規劃在于商業之外,比如交通和治安,相比于上海,廣東最落后在于社會環境。 成長階段切忌比規模 國外一二百年的商業形態和組織形式在20年間全部涌進中國,從超市、連鎖店到購物中心,不同業態體量成倍增長,一種“越大越好”的投資理念愈演愈烈。一系列大型購物中心紛紛登場,上海正大、北京金源、廣州正佳,而大型購物中心太古也將登陸天河商圈。 中國人民大學呂一林教授認為,經營不善而盲目擴張,也是零售企業風險所在。呂教授介紹,國際知名零售巨頭沃爾瑪雖然是零售業老大,但是它進入國際市場開拓新市場時也是非常謹慎,上世紀90年代末才進入國際市場,也沒有在中國大張旗鼓地攻城略地。 廣東東莞虎門步行街代表徐應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購物中心是零售業中高級商業形態,投資設點需要大量資金;零售業的投資回報期通常是三到五年,廣東零售企業自身資金實力并不強大,不要輕易嘗試大型購物中心。 《華南新聞》 (2005年12月01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