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廣東省市民對身邊多次發生的“電荒”、“油荒”已是見怪不怪;由此引發的深層連鎖經濟惡性效應,也令整個廣東經濟付出不菲的代價:制造型企業成本急劇上升;氣價連續創下今年來新高……
在廣東,如何擺脫常規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扶持、支持可再生能源、生態能源、新能源開發與應用,尤其探索太陽能產業化破局之道,更是擺到廣東
相關部門的案頭。
產業困局:資源大省無強項
當代新能源是指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共同特點是資源豐富、可以再生、沒有污染或很少污染,是遠有前景、近有實效的能源,其中太陽能被公認為21世紀最重要的新能源。
資料顯示,廣東是太陽能資源大省,但利用少之又少,產業化程度既遠遠落后于太陽能條件較佳的云南等省份,也落后于江蘇、浙江等太陽能條件不如廣東的省份。
中山大學能源工程研究院太陽能系統研究所的沈輝教授就此向記者表示,太陽能的利用和產業化,在廣東乃至中國很多省市都“叫好但不賣座”,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個社會(政府、市場、企業、消費者等)支持體系。
中山華帝太陽能事業部總經理尚孟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例,過去,在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物結合問題上,太陽能企業一直沒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要求;太陽能熱水器一度也沒能解決其在冬天或陰雨天使用之尷尬,這也是廣東省太陽能產業化發展困難的又一因素。
破局之道:建立社會支持體系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陳副理事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打破廣東太陽能產業化發展的困局,需要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據陳副理事長介紹,在國家政策和法律層面已有一些重大的舉措,《可再生能源法》將于明年1月正式實施。同時中國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也給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節能法》也在醞釀之中。
陳副理事長認為,太陽能要在廣東真正“熱”起來,政府應當學習西方城市的一些做法,給予老百姓一些優惠政策乃至補貼政策,鼓勵更多的消費者來使用太陽能。此外政府也應采取措施進一步扶持太陽能熱水器企業壯大以推動行業發展。
記者證實,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已起草好一份廣東省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建議報告,不日將遞交省政府。
市場之手:企業推進產業化
可喜的是,在“無形之手”的市場化因素推動下,太陽能大省廣東的產業化進程已經在加快。
華帝尚孟坤向記者介紹,廣東省內僅研發生產太陽能的企業就不下數百家。像萬和、萬家樂、華帝、美的、紅日等等,都是廣東率先進行太陽能生產的廠家。
不過限于種種原因,廣東太陽能產業化還是較外省市場要弱許多,其中關鍵的問題在于,企業自身的市場化努力不夠,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推廣、銷售、售后服務等方面還應加大力度。
本報記者 戴遠程 通訊員 周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