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牛奶疑受污染 三十年風水回轉雀巢重溫噩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4日 15:12 中國日報網站 | ||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世界最大的食品飲料制造商瑞士雀巢公司11月22日宣布,召回在歐洲四個國家銷售的三個品牌的嬰兒牛奶。因為這些產品在抽樣檢查中被發現有殘存的化學物質。目前,意大利已經下令全境查封“問題”牛奶。目前,這些化學物質是否對人體有害還不能確定,但對雀巢公司來說,這無疑將會對其聲譽造成重大打擊。 意大利全境查封3000萬升,警告歐盟各國 據英國《衛報》11月23日報道,意大利當局在22日發出了“封殺令”,宣布查封3000萬升雀巢盒裝嬰兒牛奶,這不僅包括商場和倉庫中的存貨,也包括在貨車中尚未卸貨牛奶,牛奶過期日為2006年9月。據一名檢疫官員表示,本月9日,當局已經查封了200萬升此類牛奶。 意大利當局在今年9月的常規檢驗時發現,雀巢嬰兒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學品異丙基噻噸酮(ITX)。這種化學品本來是在嬰兒牛奶包裝盒的印刷過程中使用的,可能有殘留物滲入到嬰兒牛奶中。 意大利當局將這一消息告知了雀巢集團。9月8日,意大利又通過“食品飼料緊急警報系統”向歐盟其他國家發出預警,告知了在雀巢嬰兒牛奶中存在化學物質。歐盟國家通常只有在需要立刻采取緊急行動的時候,才會啟動該系統。 雀巢緊急召回歐洲四國產品,中國尚無銷售 意大利當局的一連串行動立即在歐洲各國消費者心中引起了恐慌,22日當天,雀巢集團做出回應,宣布回收事件所涉及的三種為不同年齡段嬰兒提供的牛奶,它們均產自荷蘭并在西班牙包裝。 雀巢集團發言人弗朗索瓦-格扎維埃·佩魯當天表示,這三種牛奶僅在意大利、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有銷售,其中后三個國家只有少部分出售,而意大利是最大的嬰兒市場,但也僅有200萬升。這個數字遠遠低于意大利當局宣布其境內存在的產品數量。佩魯說:“人們拿來的每件產品我們都會給予更換。” 雀巢和利樂公司23日上午均宣稱,此次遭到質疑的問題產品均未在中國國內銷售。另據了解,目前雀巢提供給中國市場的主要是嬰兒奶粉產品,還沒有嬰兒牛奶銷售。 是否有毒各執一詞,瑞典包裝商得咎 然而,關于ITX的對嬰兒的危害性還沒有定論。意大利羅馬檢疫官員阿蒂納說,ITX可能有毒,但目前尚無法確認。意大利農業部長喬瓦尼·阿萊曼諾在一份聲明中說:“無法想象,這種廣泛用于代替母乳的嬰兒食品,居然可能對毫無抵抗能力的嬰兒帶來傷害。他已經要求開展一項調查,看長期食用這種“問題”牛奶是否會影響嬰兒的健康。 然而,雀巢集團在22日的聲明中否認了ITX本身具有毒性,“根據對ITX化學物質的分析結果,公司認為受污染牛奶所含微量化學物質不會危及嬰兒健康。”雀巢的“召回行動”只是一種防范措施,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消費者的利益”,打消顧客疑慮。 當然,雀巢公司也不忘聲明自己的“清白”,將牛奶受污染歸咎于包裝商瑞典利樂包裝公司。“我們感到悲哀,從可靠的合作商那里購買的包裝材料并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標準。”但利樂公司也有自己的說法,該公司發言人哈格林德在聲明中辯解說,歐盟法律并未規定食品包裝上不能有ITX物質,聯合國衛生組織也沒有告誡禁止使用這種包裝。 三十年風水回轉,雀巢“重溫”噩夢? 雀巢公司表示,新的不含ITX的包裝材料已經從今年10月份開始啟用,以確保新生產的牛奶不受污染。發言人佩魯表示,從集團整體看來,回收牛奶對公司的經營不會造成明顯影響,不過,受這一事件的影響,雀巢公司近日的股價已經出現小幅下跌。 一些業內人士稱,對食品生產商來說,嬰兒奶受到污染的事件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對雀巢公司來說尤其如此,因為雀巢公司的嬰兒奶產品在過去曾引起過爭議。 1977年,一場著名的“抵制雀巢產品”運動曾在美國爆發。美國嬰兒奶制品行動聯合會的會員到處勸說美國公民不要購買“雀巢”產品,批評這家瑞士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有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對此雀巢公司只是一味地為自己辯護,結果遭到了新聞媒介更猛烈的抨擊。 整個危機持續了10年之久,正如美國新聞記者米爾頓·莫斯科維茲所言,“抵制雀巢產品”運動是“有史以來人們向大型跨國公司發起的一場最為激烈和最動感情的戰爭”。直到1984年1月,由于雀巢公司承認并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經銷母乳替代品的國際法規,國際抵制雀巢產品運動委員會才宣布結束抵制運動。 環保人士表示,雀巢公司當時成了社會活動家批判商業社會的靶子,成了“以剝削來賺利潤”的反面企業典型。但那時公眾對雀巢的質疑還只是停留在利益是否合理的層面上。 今年11月13日上午,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了《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2005》,包括雀巢公司在內的多家公司由于沒有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被綠色和平亮起“轉基因紅燈”。但是受到“紅燈警告”的雀巢公司并沒有改變立場。 雀巢一方面堅持不放棄轉基因技術制造食品,另一方面在食品的質量檢測上出現如此駭人的疏漏,這個世界飲食業巨頭面對公眾新一輪的抨擊聲浪中是否依然能站穩腳跟?(康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