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午
即將過去的“十五”工業發展令人難忘。在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投資的拉動下,中國經濟迅速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然而,在工業高增長的背后,是資源、環境開發寅吃卯糧的尷尬。
進入“十一五”,宏觀經濟三大需求有什么變化?中國工業發展速度和發展模式將會有何種調整?我們會否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呂政。
“十一五”三大需求預測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將要來臨,請評價一下“十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并請預測一下“十一五”的經濟增長情況。
呂政:第十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8.8%,“十五”計劃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將超額實現,并為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總體上和發展趨勢看,決定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不會發生大的和突然性的變化,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格局將會繼續保持。但是要保持2003年~2005年GDP年均增長9%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17%的高速增長是困難的。
“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要實現這一目標,2006年~2010年GDP年均增長率應為7.4%,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通常需要比GDP的增長率高4~5個百分點,即年均增長率應達到12%。就是說“十一五”期間,工業增長速度會放緩。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期間在工業投資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我國的消費和出口增長速度應當保持在什么水平呢?
呂政: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即投資率和投入產出系數、消費與出口市場需求、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2000年以來,我國的投資率一直保持在36%以上,2003年高達42.3%。2000年~2003年的最終消費率分別為61.1% 、59.8% 、58.2%、 55.5%,消費率明顯偏低。
“十一五”時期,消費率應當由2001年~2003年的平均58%上升到65%左右。為了降低投資率,必須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按不變價格計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與當年GDP增長率的比例保持在2.5∶1的水平上比較適當。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時期,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什么變化?
呂政:關于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認為今后我國的出口增長率也不可能繼續保持2002年~2004年分別增長22.3%、34.5%和32%的超高速增長格局。因為這種超高速增長,一是由于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出現了短期的出口增長的“井噴”效應;二是由于“9·11”之后美元貶值,使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下降,刺激了出口的增長。推動出口高速增長的這兩個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暫時性。
相反地,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以及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我國出口商品遭遇反傾銷的情況不斷加劇,同時仍然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所以出口增長速度將由2002年~2004年的超常規的高速增長轉向適度的快速增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減弱。
資源約束下的工業轉型之路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時期工業增長速度為什么要放緩?
呂政:主要是因為“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增長要受到資源供給條件和環境承受力的約束。
在克服了1997年~2001年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之后,從2002年開始,在重化工業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又進入了新一輪快速增長時期。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資源性產品供不應求的問題,特別是2002年以來,煤炭、電力、交通運輸全面緊張。這表明我國經濟的高增長是以能源、原材料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的。而在“十一五”期間,這種高耗能式、粗放式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在轉變增長方式的同時,增長速度也會相應放緩。
《中國經營報》: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出現過煤炭、電力、鋼鐵等生產資料和交通運輸相對過剩的情況。在本輪經濟增長中,資源性產品為什么會出現供不應求?
呂政:資源性產品供不應求的矛盾固然與經濟增長周期性變化有關,但更主要的是由我國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同時也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造成的。如就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來看,我國綜合能耗普遍較高,一般比國外同類設備或技術高出10%以上;就能源加工轉換效率來看,與國外比較,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時期如何解決資源供給約束問題?
呂政:首先要從加強對資源開采過程的管理,對濫采亂伐、資源回收率低的開采行為,應大幅度提高帶有懲罰性的資源利用稅,使浪費資源的礦業經營者無利可圖。
第二,提高市場準入的標準,對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達不到國內平均先進水平的投資項目,不準投資興建,環境保護部門不予立項,土地管理部門不批給土地,銀行不發放貸款。
第三,優化產業結構、依靠技術進步。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同時,積極推進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消耗資源少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第四,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促進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生產要素向技術先進的大企業集中。我國目前有280家煉鋼企業,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出發,即使在未來鋼產量達到4億噸的情況下,全國的煉鋼企業也不應當超過40家。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和保護環境,在宏觀調控中,嚴格限制中小型鋼鐵廠、發電廠、水泥廠、電解鋁廠、煉油廠的新建是完全必要的。
第五繼續堅持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這是因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的能源、土地、水、森林和礦產資源短缺的矛盾,荒漠化加劇,以及就業的壓力,主要是由于人口規模過大造成的。
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機制和方法是必要的,但絕不能動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在人口低增長的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即使放慢,人均GDP水平和實際生活質量仍然能夠提高。
中國重化工業高速增長的趨勢
《中國經營報》:在“十五”期間,重化工業取得長足的發展,是否說明我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
呂政:不能簡單定義中國進入了重化工業階段。事實上,由于中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產業結構具有多層次性。“十一五”期間,將會形成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等多種產業相互補充的產業格局,而不是單一的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也不是不發展重化工業了。
可以做出判斷的是,在“十五”期間,重化工業推動了這一輪經濟增長,而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及增長速度出現一種趨勢性變化。從1998年到2003年,在6個年份里,有5年時間,重工業的增速是快于輕工業的;而在所有年份,重工業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超過輕工業的,而且重工業的比重一年比一年高,2004年重工業增加值與輕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65∶35,工業結構出現重型特征。
《中國經營報》:在“十五”期間,中國重化工業為什么取得快速增長?
呂政:有三個原因。一是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消費需求由滿足吃穿和一般日用消費為主開始轉向購買住房和汽車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增加了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
二是城鎮化的進程在逐步加快,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即1300萬人。各地政府紛紛擴大城區面積,加快舊城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加了對鋼材、建筑材料的需求。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每年增長率在20%以上,這些投資主要是交通運輸、能源、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企業的設備更新,導致對能源原材料和機電產品的旺盛需求。
《中國經營報》:“十一五”期間重化工業的發展重點是什么?
呂政:重化工業領域很寬,在“十一五”期間,發展重化工業不會僅僅局限于能源原材料工業,更重要的是要加快重加工工業的發展,所謂重加工工業就是裝備機械制造業。
這是因為我國的貿易逆差主要反映在裝備機械制造業的進口上,大量成套的機電設備要靠進口,所以我國裝備制造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可以改造提升國民經濟的物質裝備和物質基礎,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
同時也要加快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產業的發展。重化工業不僅包括資本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生產資料產業,同時包括技術密集型的機電一體化產業和新型的IT設備制造業。如化學工業中的精細化工業,這些產業附加值高,消耗能源少,會在“十一五”期間有一個大的發展;而不是只盯著鋼材、水泥和建筑材料等重化工業。
總的來說,“十一五”期間,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同時,必須把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業、投資類電子產品制造業、精細化學工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放在戰略性的地位。這樣既可以推進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物質技術基礎的現代化,降低社會生產過程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短缺性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能夠改善國際貿易條件,降低對國際市場上能源、原材料的依賴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