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大慶:循環經濟正當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9:55 中國石油網

  從“排放廢物”,到“凈化廢物”,再到“利用廢物”,大慶的開發建設,經歷了這個蛻變升級的發展過程。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大慶形成一條條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探索出一套循環經濟戰略模式——

  大慶,這座被譽為“共和國加油機”的英雄城市,正面臨著石油減產引發的空前危機。

  居安思危的大慶人知道,今天,他們不得不參加一場競賽,一場“地下”石油減產與“地上”經濟增長的賽跑。

  坐等“油盡城衰”,不是大慶人的性格。

  大慶要趕在石油枯竭之前,迅速完成從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實現“鳳凰涅槃”的夢想!

  這場競賽,是一場別無選擇的速度較量。

  做不了“加油機”,就當“發動機”。在“二次創業”中,成為共和國經濟騰飛的“發動機”!大慶決心壯大石油接續產業,充分利用“振興東北”和“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歷史機遇,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續寫新的華章。

  大慶的制勝法寶就是———發展循環經濟。

  大慶市市委書記蓋如垠一語中的:大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單一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方式,建立起循環經濟體系。

  采油業:越循環越“綠”

  大慶發展循環經濟的歷史,可追朔到油田大開發初期。當時物資匱乏,采油污染嚴重,鐵人王進喜提出了“廢棄物回收利用”,并組織回收隊,帶頭回收廢物循環利用,杜絕了油田原材料浪費,也減輕了環境污染。這個著名的“回收精神”,成為“鐵人精神”的生動部分,而載入史冊。

  石油開采產生大量的采油污水。而且,石油從地下抽出后,還需回注大量清水來保持地層壓力。十多年前的做法通常是:把采油污水排掉,再花錢買水回注地下。高耗水、高污染,是油田開采中的一大難題。

  如今,大慶油田革新工藝,實現了水資源的封閉循環使用,興建了多個污水處理廠。采油污水凈化后,重新回注地下,不僅解決了采油污水污染問題,節省了水資源,也節約了大量資金。

  以往,石油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石油伴生氣,都以“燒天燈”的形式白白排掉了。如今,他們把伴生氣分解為天然氣和輕烴,加以循環利用。僅一個紅崗油氣處理站,一年利用采油伴生氣的產值就可達4300萬元。

  今天的石油工人,不僅僅是“甩開膀子大干”,邊生產、邊保護、邊建設,成為新的工作模式。鐵人的隊伍———鉆井二公司1205鉆井隊,率先推出了“綠色鉆井”服務,做到了“油污不落地、泥漿不落地”,保持施工前后井場和駐地的原貌不改變。工人們還利用當地的原生樹草和回收的舊鋼材、舊管線,將昔日油井旁的不毛之地,建設成一片片園林式綠地。

  鉆井要產生大量的油污泥漿。據統計,每打一口油井,就要產生300多立方米廢泥漿,量大可想而知。這些廢泥漿重金屬含量超標,堿性大,對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鉆井二公司通過上百次現場實驗,終于對廢鉆井泥漿實現了無害化處理。青青小草,竟然從廢泥漿里鉆了出來。

  “石油工人一動腦,廢泥漿上長出草”。廢泥漿長草,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讓“循環經濟”在大慶油田展現了它的神奇。

  石化產業鏈:越循環越“長”

  在這場經濟轉型的競賽中,最有可能從石油開采業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大慶經濟堅挺的脊梁的,就是石化產業。

  而石化工業,又是各條產業鏈的龍頭,是大慶發展循環經濟最穩固的依托。大慶人清醒地認識到:拓展石化產業鏈,能為大慶的轉型贏得寶貴的時間。

  在謀劃未來的發展藍圖時,大慶提出了“油化立市”戰略,建設中國最大的聚烯烴生產基地和世界級丙烯衍生物、油田化學品基地,力爭10年后,石化工業產值達到700億元。

  如今經過滾動發展,大慶已有大中型石化企業14家,形成集煉油、化工、化纖、塑料為主體的石化產業群。2004年,規模以上石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64億元,衍生了燃料

成品油、潤滑油、腈綸纖維、化肥等8大石化產品生產基地。

  前不久,大慶石化總廠80萬噸聚乙烯項目投產,使大慶成為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眾所周知,乙烯的下游產品項目非常廣泛,有塑料制品,也有化工產品。然而,過去承續這條產業鏈的,都是江浙一帶的企業和家庭作坊。捧著“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聚寶盆的大慶,反而沒喝上多少羹。

  大慶決心就以“乙烯”為龍頭,打造出一條自己的石化下游產業鏈來。

  大慶“塑編城”引進溫州塑編企業11家,于2003年3月25日全部投產,安置就業1500余人。當年實現產值2.1億元,利稅1500萬元。為進一步擴大塑編產業規模,發展再就業項目,去年市政府和高新區又籌資3000萬元建設二期工程,新建廠房4.8萬平方米,計劃再引進塑料編織生產線30條,圓織機600臺,達產后可實現產值3.6億元。

  在塑編城投產的同時,2003年12月21日,大慶市龍鳳注塑城,也在機器的轟鳴聲中開工投產。這標志著大慶市繼塑編城之后又一重要石化產業鏈條的形成。注塑城項目達產后,預計年加工塑料制品8萬噸,產品以民用塑料制品、汽車及

摩托車配件和塑料建材等三大類塑料制品為主。石化產業鏈條,越拉越長。

  地方經濟:越循環越“火”

  不僅大企業青睞循環經濟,地方經濟也當仁不讓。

  建設皮革城,就是大慶發展地方循環經濟的大手筆。

  大慶不僅盛產石油,在他遼闊的土地上,還“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整個黑龍江省乃至東北,畜牧業也已占據農業的半壁江山。畜牧業發達,動物毛皮資源就豐厚。然而,東北人背的包穿的鞋用的皮革制品,幾乎不見地產品。偌大的東北,守著遍地的牛羊,皮張卻都運到了南方加工,東北制革企業紛紛倒閉。

  大慶高瞻遠矚,要整合東北的皮革資源,打造一條皮革循環產業鏈。

  地址,就選擇在肇源縣。規劃中的皮革產業園分三個區,制革區,生產牛皮、豬皮、羊皮和細毛皮。深加工區的皮鞋、皮帶、箱包、手套、皮制服裝、裘皮服裝、皮件五金生產企業,就張嘴吃掉制革區產出的皮張,而綜合加工區,則邀請再生革、明膠生產、加脂生產、鬃毛加工和紙箱、盒、袋生產企業入駐。企業之間你吃“囫圇個”,我吃邊角料,形成相互吃配。一張皮子在皮革城轉一圈,便“吃干榨凈”了。

  皮革城的關鍵配套———污水處理廠,也按照循環經濟的藍圖構建。凈化后的污水,能夠灌溉田地,進行養魚。污水廠排出的污泥,經脫水后可直接摻入城市垃圾一起填埋或焚燒,再生產出肥料。

  玉米產業鏈,也是大慶發展循環經濟的驕傲之作。

  大慶歷史上盛產玉米,可是今天玉米已經淪為“下等糧”。大慶通過玉米深加工鏈條的轉動,生產出淀粉、味精、麥芽糊精、果葡糖漿,實現了農產品的第一次加工增值和生態循環。然后,對生產廢料和副產品進行生物技術加工,形成混合飼料、復合肥料等,實現第二次增值和生態循環。淪為“下等糧”的玉米,在循環經濟的魔力下,成了金燦燦的“黃金”。

  循環經濟,也為紅崗區開辟了一條振興之路。

  大慶市紅崗區,土地、草原嚴重沙化、堿化和退化,水面90%污染,生態環境遭受了巨大破壞,農業生產萎縮。紅崗區的未來怎么辦?深思熟慮的結果,是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

  2004年起,紅崗區確定了“以工廠恢復生態、以生態助推經濟”的發展模式,動手在鹽堿地上建工廠,利用石化企業的廢料作原料,發展循環經濟,開始了“工業生態園區”的艱苦創業。園區建成后,將在大慶地區再形成一個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配套的“吃配型”關聯園區,結成互利共生網絡,實現資源和

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各生產過程從原料、中間產物、廢物到產品的物質循環,達到了資源、能源、環境的最優利用。

  百姓生活:越循環越“甜”

  說到循環經濟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能不提到“農村小沼氣”。

  在大慶的很多村屯,養殖、種菜與沼氣池,同在一個塑料溫棚中。飼料養畜禽,禽畜的糞便入池制沼氣,沼渣、沼液再入土肥田,生產菜糧飼料,形成“三位一體”的生態循環經濟。這一循環,把所有的生產廢物統統“變廢為寶”,不僅完全杜絕了環境污染,還由于化肥、農藥基本被沼渣、沼液代替,從根本上實現了“無公害”生產。村中各種有機垃圾均可入池,結果連最令人頭痛的農村環境衛生,也有了巨大改觀。

  記者在煙筒屯鎮南村奶牛小區看到,到了做晚飯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屋頂卻不見炊煙。過去做飯滿屋煙,如今炒菜擰開關。“這多虧有了沼氣池!”剛做完飯的村民貴祥富樂呵呵地說。“不光是做飯方便,沼氣池里填的是自家的牛糞,原料有的是,牛糞也不愁清理了。”

  克爾臺鄉煙屯村農民龐宏偉,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建上了沼氣池,用沼渣澆菜,每年節省了1000多元不說,種的菜不上化肥,無污染,顧客搶著買,效益翻了一倍多,一棟大棚純收入2萬多元。

  沼氣池,上連奶牛養殖業,下連種植業,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小沼氣池帶動大產業,形成了農村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在大慶,循環經濟已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百姓衣食住行的細微之處。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可能說不出“循環經濟”這個新名詞,但卻無時無處不在享受著循環經濟帶給他的實惠和便利。大慶人的日子,越“循環”越甜,越過越美。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5,1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