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拼貼出成都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7:17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 |||||||||
拼貼,因為溫和的城市變遷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鐘強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成都在城市建設上是比較理性的,并不像一些城市那樣,動輒就給開發商幾千畝地去修房子,動輒就要修亞洲第幾高樓,這種完全推倒重來的做法,對城市來說并一定是好事。
正因為有這種溫和的城市變遷,在成都也就有了不動遷的舊城改造模式。在成都錦江邊的九眼橋頭,有一個看上去低矮破敗的棚戶區———太平巷,但在這破敗中,依然可以找到成都殘存的河居文化。所以武侯區在太平巷的改造中,使用了一種不動遷的拆遷模式,即在不實施房屋拆遷的前提下,產權歸屬依然歸搬遷戶所有,居民作為房屋業主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格局對自有房屋進行翻新改造和整治,然后按規定范圍進行經營活動。 中房聚和總經理曾祥庸是不動遷想法的提出者,他認為,城市有生命的,城市的房屋有其生命周期,自然需要翻建,但是這種改變不應當是全盤推倒重來,而應當是溫和漸進的,變化應當是分散的、按照城市內在的節奏自然地進行。建筑評論人實建也專門寫文章指出,城市傳統與現代形式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城市就是城市,是有著自身發展與演進規律的有生命的空間。必須通過城市規劃的影響力,尋求連貫的、漸進式的整體城市改善。拼貼,因為包容的城市性格 城市是一本書,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抱負,同樣也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性格,而成都能夠形成拼圖式的發展軌跡,也來自成都人的寬容和不排外。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設計者張武說,成都是一座有性格的城市,她的文化是海綿文化,歷史悠久且極具包容性。成都沒有上海南京的那種排外,也沒有北京的那種天子腳下的感覺。成都包容,溫和,甚至有些可愛。 因為成都自古就是個移民城市,包容各種人,各種文化,是老成都的傳統之一。獨立攝影人齊鴻說,在很多老建筑上,他發現過很多來自外省的建筑元素,而各種建筑,各種生活都能相安無事的生活在一起。而現在許多風格的居住群落能得到成都人的認可,也可以看作成都人包容和開放的風度。比如在老成都的老東門一帶、大慈寺周邊,集中了大片的具有川西風格的大規模民居群落,所以最地道的成都話,一般來說還是在老東門那一帶。而在西門上,就是以寬窄巷子為代表的八旗和北方的建筑特色,是注重距離和獨立的胡同和四合院。除了這些,老成都還有一些以宗教建筑為核心的建筑帶和生活群體,所以老成都因為移民和城市的包容,而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片區。拼貼,因為不變的城市底色 關于成都的味道,從人文到社會,到城市到經濟,從歷史到民俗,每一個專業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不同的成都味道,但這些不同的成都味道里又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成都人生活的特有的悠閑節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1998年在《城市魅力排行榜》中,《新周刊》命名了17座城市,而成都被命名為最悠閑的城市。鐘強文認為,熱愛喝茶、美食、擺龍門陣……這些生活構成了成都人的底色。在成都城市一片一片混雜的城市拼圖中,成都的底色始終沒有改變,這是因為成都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固執地延續。所以,在城市的空間進程中,其實所謂的傳統是協同著世代和現代一同存在著的,所謂的外來城市建筑文化也同樣是在本土城市建筑文化的同化中被采納、被吸收的。本報記者劉瑞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