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日前表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在面臨機遇的同時,還面臨著資源依賴程度高、增長方式粗放、核心技術不足等三大挑戰(zhàn)。傅自應在日前召開的“2006中國行業(yè)發(fā)展報告會”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會給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國際資源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我國對國際資源依賴程度不斷提高。2004年我國原油進口1.24億噸,與此同時,我國對國際資源的控制力卻很弱,我國95%以上的進口半
成品都是以現貨貿易的方式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在國外投資開發(fā)、有控制權的資源只占進口量的5%左右。記者了解到,在一些資源的貿易往來中,由于我國不是投資主體,對外貿易中面臨產品買得越多,價格越高的問題。從國際慣例來看,一國對國際資源的獲取比例應該是4:4:2,即四成來自于境外投資,四成來自于長期供貨協議,兩成來自于現貨貿易,然而目前我國的資源獲取中八成以上來自現貨貿易。其次,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亟待改變。傅自應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總體來說,并沒有改變粗放的增長方式。據介紹,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不高。在貿易出口中,55%以上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來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5%以上是外商企業(yè)完成的。而服務貿易出口發(fā)展則嚴重滯后,服務貿易出口占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0%,明顯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持續(xù)出現逆差,而且逆差在總體上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最后,在對外貿易中,我國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的能力不足。傅自應說,由于缺乏科技創(chuàng)新的意識,我國企業(yè)長期滿足于引進和模仿,科研投入嚴重不足。我國雖然成為了世界彩電、計算機、手機和DVD生產大國,但并不擁有核心技術,僅僅是世界的加工車間,無法分享更多的利潤。(王宇)
(金陵/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