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電影城農民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2日 17:22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房煜 東陽報道 如果沒有電影,橫店將會怎樣? 難以想像。很多人聽了都搖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電影,河南南陽的那位閆姓小伙子不會18歲時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如今22歲的他已是橫店演員公會的一名“調度”;在
橫店鎮,是浙江省東陽市所轄的一個鎮,約有六萬多的常住人口。不通火車,大型的交通工具就只有長途大巴。但是,這里擁有13個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現代化攝影棚,是亞洲最大的實拍外景場地和國內規模最大的室內攝影棚,2003年成為全國惟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 在這里,橫店集團是最具實力的企業。這個1975年由一家繅絲廠起家的企業集團,是中國第一家由原國家經貿委審批組建的鄉鎮企業集團,以生產磁性材料最為出名,創始人為徐文榮。 力排眾議 橫店鎮本身并無足夠的歷史文化底蘊或風景名勝。但就是在這么一個尋常的江南小鎮,卻在1990年代后期開始了由工業經濟向影視產業的“驚險一跳”,而且已平安“著陸”。 當徐文榮開始這次“冒險”的時候,反對者眾多。 “準確地說,是除了他自己,沒有一個人同意。無論高層,還是普通員工。”橫店演員公會的副總經理葉偉進說。 1996年,著名導演謝晉籌拍歷史影片《鴉片戰爭》,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拍攝景地,很是著急。徐文榮得知,便邀謝晉來橫店拍戲。對影視拍攝而言,當時橫店鎮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在與謝晉談妥后,徐硬是在4個月內建成了“廣州街”,供拍攝使用,資金全部由橫店集團投資。 不僅如此,1998年8月,在一次橫店集團的二次創業研討會上,徐正式提出,“要大力發展以影視旅游為主體的第三產業”。這一下炸了鍋。有員工認為,拿著大家辛辛苦苦創造的利潤去投資什么影視娛樂,這不是明擺著拿大伙的錢打水漂嗎? 后來徐文榮說起自己的決定,這樣解釋他的想法:并不是他有什么電影情結,他和公司的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也沒有人有從事影視娛樂行業管理的經驗,但是,發展以影視旅游為主體的第三產業,是他“造城計劃”中的重要一步棋。 “老頭子自己是農民出身,了解農民的情況。”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新聞中心副主任施衛東說。徐文榮3歲時,是其父用扁擔挑著他逃荒到了橫店,從小深知農民疾苦。 徐認為,農民世世代代種田,從事第一產業這沒錯,但現實是,第一產業只管溫飽,不足以致富,所以才會搞鄉鎮企業。但是,鄉鎮企業搞大了以后,下一步怎么辦,怎么讓一個地區所有人而不僅僅是企業的人都富起來?徐開出的藥方是“造城”,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進軍。 事實上,提倡農村城鎮化,中央政府早有提及,希望走出一條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為農民尋求到土地之外的保障形式。2001年,出臺“十五”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指出:“城鎮化是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結果”。 但是,城鎮化本應該靠自由流動和自主交換推動。古今中外,還沒有哪個商業中心是真正依靠政府力量產生的。中國舊時的 “四大名鎮”,沒有哪一個是靠“父母官”規劃出來的。在浙江,農村工業化所帶來的優勢要素在小城鎮迅速集聚,但浙江農村工業化的特點是“低、小、散”,導致小城鎮規模偏小,布局過亂,第三產業難以培育,公共管理落后,環境持續惡化,引發出新的“農村病”。 這種局面曾經在浙江引發反思:小城鎮過多,將會把城市的污染轉移到農村,如果在農村蔓延,治理成本必然大大提高,后果將更為嚴重。為此,浙江省幾乎否定了小城鎮道路,轉而走大城市戰略。 不過,在此期間,橫店卻是獨樹一幟。 在橫店,工業化已初見成效。經過多年的積累,橫店集團已成為下轄多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的龐然大物,進入全國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行列,同時擁有自己的醫院和學校,當地人的生老病都可以在企業內解決。橫店當地人也算有了些閑錢。“有了閑錢,想出去玩,就會想去上海、杭州,因為我們覺得那里才叫城市,去那里才叫旅游。” 施衛東說,他自己也是土生土長的橫店人。 這不能讓徐文榮滿意。徐說,他一生都在做兩個夢——讓農民進廠;讓農民進城。這只能算實現了第一個,第二個還有待實現。徐認為,“第三產業占的比重有多大,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但是,陌生的影視產業,能夠帶動一個普通江南小鎮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嗎? 無數人搖頭。但是徐文榮看到的是,電影拍完了,劇組走了,游客卻來了,雖然還沒有形成規模。 正巧,陳凱歌拍《荊軻刺秦王》,還是找不到拍攝景地,徐文榮故技重施,以建設拍攝景地為“誘餌”,將陳凱歌邀至橫店,一拍即合。后來,當雄偉的秦王宮由一張準備了四年的圖紙變成現實的建筑時,圖紙設計師放聲大哭。 人氣成為財氣 截至2005年,橫店已建成廣州/香港街、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江南水鄉等13個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橫店集團累計投入26億元資金。 1999年,就有美國人將橫店稱為東方的好萊塢。但是,這個江南小鎮并沒有很快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徐文榮投的錢會不會打水漂,許多人拭目以待。2000年前后,幾個影視拍攝基地先后建立,但劇組并沒有蜂擁而至。 徐文榮幾經思索,又走出一步出人意料的棋:免收場租費。按理說,如果想依靠已經建成的拍攝景地賺錢收回投資,場租費不僅該收,還應多收。 徐堅持走這一步,效果明顯。劇組越來越多,外來尋求機會的演員也越來越多,“橫漂”一族開始出現。他們在當地衣食住行,本文開頭提到的姓閆的小伙子就是其中一個。 橫店的名氣越來越大,雖然拍攝場地不收場租費了,但是,卻成了外地游客聚集的旅游景區。 “如果要算收入的話,實際旅游是大頭,要占整個產業的80%,影視方面的直接收入也就20%。” 橫店演員公會的副總經理葉偉進說。也就是說,橫店集團的真正意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靠影視出名,靠旅游賺錢。 橫店集團人常算的一筆賬是:“就算我在影視方面虧了一個億,這一個億又在中央電視臺上能換來幾分鐘的廣告?影視為橫店帶來的知名度,可比單純做廣告大多了。” 另一方面,旅游本身就是一項“富民工程”,它帶來的收入不僅是集團的,而且惠及當地居民。一些外鄉人也紛紛離家來橫店打工。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拉車的老陳,原先在江西做水運生意,后來生意不好公司倒閉了,2003年他聽同鄉介紹來到了橫店,每天都能拉上六七十塊錢。 2004年,橫店鎮共接待游客250萬人次,僅“五一”就接待24萬人。“東陽地區最好的賓館不在東陽市,而在我們橫店。”施衛東說。 現在,橫店鎮商鋪林立,2000年不過七八千塊錢就可租下的店鋪,如今要七八萬元。一些世界著名時裝品牌的專賣店都出現在這里。那些尋夢的年輕“橫漂”們,不僅帶來了行囊,也帶來了時尚。“凡是你看到頭發染成別的色兒的,那都可能是橫漂。” 葉偉進說。 演員公會:發展的平衡器 總會有些不順利的事情發生。來的人多了,借機混水摸魚的人也多了。 上文提到的那位現在在橫店演員公會做“調度”的小閆剛來的時候,是2001年,人生地不熟,也不知該找誰。要想演戲,就只能依靠私人中介找劇組。 “那些人真黑!”小閆回想起當時的事,撇了撇嘴。劇組給的錢經常被中介克扣,有時拿到手的還不到一半。18歲就離開家鄉來到這里的他,對這里的一切沒有思想準備。 在小閆看來,來橫店當群眾演員的人,1/3是為了謀生,1/3是有明星夢,1/3是一些有表演經驗的老演員來此養老。第三種人生活稍好一些。但是,對于第一和第二類的人來說,境遇很是艱辛。有很多人來來去去。私人中介的存在,使得許多像小閆這樣有天真夢想的人發現,演藝圈原來如此“黑暗”。 不過,群眾演員多,也是橫店影視城的一個優勢所在。“我們能吸引那么多劇組來,是因為我們力爭影視生產要素最集中,影視拍攝成本最低廉。”施衛東說。但是,私人中介擾亂市場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拍攝成本,并且使迅速聚集的人氣有減弱的可能。畢竟,人氣對橫店意味著財富。 針對此種情況,2003年,橫店集團專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演員公會”,對所有需要演戲機會的群眾演員進行統一管理,幫助他們安排生活。這個機構除了少數幾名負責人是公司的工作人員外,其余的聯絡負責人員,都是像小閆這樣從群眾演員中選出的。 “我們是帶有自治性質的組織。一開始我們在報批時想叫演員工會,沒有被批準。” 葉偉進說。 演員公會按照幾大景區分別確立了負責人,由于這些負責人員本身也是橫漂一族,可以與大家充分溝通。 為了幫助生活暫時有困難的“橫漂”渡過難關,在橫店繼續發展,演員公會還設立了專門的救助基金。不過,這筆錢兩年來只動過幾次,而且為數不多。“很多時候,錢不多的話,我和其他工作人員就自己借給他們了。” 葉偉進笑著說。 按照他的說法,借出去的錢大多數都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