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瑩 臺州報道
沿著并不繁華的臺州廣文路一直走到盡頭,在冷清的街道旁邊是一座四層的小門面樓,上面因爬滿了枯萎的爬山虎而顯得有些陳舊甚至有些許的蕭條,不過這并不妨礙這里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和業內爭議的中心。
近年來浙江省甚至是全國第一家由醫院自己注冊開辦的藥品批發公司浙江恩澤醫藥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座租借來的小樓里,與之隔著一條窄窄馬路相望的,是公司的創辦者——臺州醫院的西門。
繼臺州醫院之后,浙江麗水、瑞安、金華等地的幾家醫院也相繼提出了申請,但立即遭到了溫州地區15家藥品批發公司的強烈反對,它們聯名上書,認為醫院辦批發公司對其他醫藥公司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呼吁相關部門停辦這類公司。隨后,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暫停了相關手續的審批。
浙江的集中招標政策
“沒必要壓著不讓人家辦公司,關鍵是要看看哪個環節出了什么問題,把問題解決了,醫院不就沒必要自己去辦藥品批發公司了嗎?”在采訪中,浙江恩澤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龐萍娟反復對記者強調這個問題。她表示,在杭州召開的相關會議上她也曾對省里的高層提過同樣的建議。
“如果就我們一家醫院創辦藥品批發公司也沒什么可說的,問題是一下子冒出了這么多家醫院都開公司,這就值得有關部門考慮了。”龐萍娟說。至于原因,盡管各個醫院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幾乎各方都表示和浙江省近年實施的藥品招標及從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順加作價”政策有密切的關系,是其“導致了各個環節上的利益分配出了問題”。
2003年12月底,浙江省物價局下發了《關于改進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價格管理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對浙江省境內非贏利醫療機構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價格進行改革。目的是“為了規范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價格行為,進一步降低藥品價格,切實減輕社會藥費負擔,調整醫療機構醫藥收入結構,逐步扭轉當前‘以藥養醫’的局面”。
關于這項政策出臺的原因,浙江省物價局局長黃家暉當時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雖然降低了醫療機構的藥品成本,但是并沒有給患者帶來明顯的利益。并且根據相關部門調查發現,2000年至2002年浙江省醫療機構的藥品購銷差率竟達到60%。
因此這次《通知》規定:醫療機構集中招標采購的藥品價格統一實行“順加作價”。所謂的“順加作價”也就是醫療機構以實際中標價為基礎順加規定的差率確定銷售價格。并且為了鼓勵醫療機構使用療效確切、價格低廉的藥品,《通知》還根據藥品實際中標價的高低,實行了差別差率,不同價格區間的藥品實行不同的購銷差率(見46版附表)。
這次改革,主要是想通過控制醫院藥品最高零售價和最高購銷差率“雙控”的辦法,與規范藥品招標采購行為相配合,來達到降低藥價的目的。
但在醫院看來,這種聯合舉措卻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全省統一招標之前我們的招標價格是保密的,比如國家規定零售價為20元的藥,那時我們通過和商家直接談判,7塊錢可能就可以買進了。但現在實行統一招標后,如果杭州招標的價格是10塊,全省就都知道這個價,供應商寧可放棄臺州市場不做,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以7塊的價格賣給我們了。”龐萍娟說。
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根據“順加作價”原則,醫院終端的藥品銷售價格始終是透明的,以前本不透明的上游采購價格,通過統一招標后如今也變得透明了,醫院因此失去了以往這部分利潤空間,“我們本來通過7塊錢就可以買進的藥,現在非得花10塊錢買進,以前3塊錢的利潤就損失掉了。在當前政府投入又不足的情況下,醫院怎么辦?”龐說。在醫院看來,這種政策的實施才導致這部分利潤從醫院的口袋轉移到了作為中間商的其他藥品批發公司的口袋。
“讓利于民可以,國家得去也可以,醫院得到后我們通過納稅回饋社會也可以,但憑什么這部分利潤要讓其他藥品批發公司拿了去?”談起這部分利潤的流失,臺州醫院院長陳海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而同全國其他醫院一樣,臺州醫院也存在“以藥養醫”的問題,平時醫院購買新設備、改善醫療條件、人才培訓等項目,也多需要藥品的利潤來支撐。據陳海嘯介紹,2004年醫院的總營業收入是5﹒6億,其中藥品收入占到了42%左右,而國家財政去年對臺州醫院的補貼卻僅有70萬元。
至于70萬元對醫院來說能起到什么作用,陳海嘯用兩項花銷為例來說明:“如果是在市場上聘學科帶頭人,這差不多也就夠聘兩個高級人才的費用。”目前臺州醫院共有員工近3000人,“我們醫院每年為員工買各種保險就要花去1500萬左右。”
同時,陳海嘯認為通過自己的批發公司,醫院與廠家談判比政府有更大的優勢,“因為我們是終端,了解市場的價格,而政府和廠家的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政府統一招標后往往價格比我們采購的更高了。”
據了解,浙江的這種“順加作價”政策出臺后,曾風傳全國要學習和推廣這種經驗,直到目前出現各種爭議后方才趨于平息。
公司的市場化運作?
之所以要成立藥品批發公司,陳海嘯總結原因有三個:除了希望實現將來能用副業補貼主業、糾正目前醫生和醫藥代表的灰色交易等不良風氣外,他表示還有自己的良苦用心。他認為醫藥分家是遲早的事情,但目前醫院負責藥品調劑、分發、采購、儲存的人就有100多人,這讓他很頭疼,“一旦醫藥分離這些人怎么辦?讓他們去搞行政、轉行嗎?醫院肯定是消化不了這么多人的,況且他們70%以上都是經驗豐富的藥劑師。因此我要在醫院有能力的時候讓他們感受市場的不容易,提前把這部分人鍛煉出來。” 但是公司的經營是否真如陳海嘯所期望的那樣,是真正的市場化運作呢?
在醫院大門口豎著的醫院平面布局圖上,記者發現,公司所在地點的標注仍是醫院的“庫儲”區,而不是公司的名稱。
這個基本由醫院采購部的全班人馬調轉過來成立的公司,據龐介紹,目前公司員工有33個,除個別人做了崗位調整以外,為了適應市場化運作,在幾個特殊崗位上還外聘了三名員工,一個擔任市場部的經理;一個是財務部的會計;另外一個負責網絡技術,但他們幾個都不在醫院的編制內。龐萍娟在擔任總經理之前則已經做了5年醫院采購部的主任。
關于員工的薪酬問題,龐說工資仍然按醫院原來的待遇。“即使公司有能力每個月多發給他們幾百塊錢,一個員工一年充其量也就多拿幾千塊,但醫院其他部門的人都盯著呢,我不想讓員工承受這種精神的壓力。”龐對記者說,與以前的工作量相比,目前公司員工尤其是管理層的付出和所得相差甚遠。
但這在其他部門員工的眼里卻是另一幅景象。一位醫院工作人員就有不同的看法,他隨手指著旁邊一輛開過的轎車對記者說,“總經理一上任,醫院就給配備了輛帕薩特,比這還高檔呢,其他部門能比嗎?”同樣是采購人員,他認為自己與藥品采購人員在實際收入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差距,“他們的工資是沒變,但獎金靈活啊!”
在醫院很多其他部門的人看來,在這個被醫院劃分出去的部門里,即使是普通職位也是一個只賺不賠的肥差,“就算虧了,醫院這邊的錢撥過去不就行了,況且有醫院這個大客戶,可能虧嗎?”一位醫院員工說。作為臺州市惟一的三級甲等醫院,這里幾乎聚攏了周邊市區的所有患者。記者在醫院門口觀察了一下,雖然當時已接近下午4點,但醫院的掛號臺、藥房、放射科等門前仍排著長長的隊伍,進出醫院的每輛客車更是坐得滿滿當當,門口擁擠不堪,比臺州一般的街道繁忙得多,醫院幾個疏導交通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據了解,目前的臺州醫院的年門診量是150多萬人次,年出院率將近6萬人次,這樣的醫院的用藥量可想而知。
據了解,目前公司還只是限于為臺州醫院直屬的路橋和臨海的兩個院區以及另外三個社區醫務站供應藥品,沒有其他的客戶。關于公司的投入及贏利問題,龐萍娟介紹說,租房、買辦公設施、員工工資等各項開支,前期總共投入了200多萬,今年4月成立后公司運作一直很平穩,截至目前已經有些贏利。
至于目前它與醫院在財務上的關系以及將來利潤如何分配的問題,龐萍娟說目前贏利不多還談不上如何回饋醫院,但公司是完全獨立經營的,在財務上也完全獨立核算,至于將來利潤分配問題,“反正醫院是股東,隨時都可以分紅的。”
而陳海嘯的回答則含糊其辭,“我沒指望它掙多少錢,能幫我把100多名職工養活就很好了。”他接著說,“藥品市場不會這樣無序下去,將來國家肯定是要管理的,藥品不是一般的商品,不可能完全放開,留下一個孤零零的醫院,否則怎么保持它的公益性?到那時,公司作為醫院的相關配套、產業鏈中的一環就行了。”
臺州衛生局:“不鼓勵但也不反對”
“我們比藥商有優勢,了解藥的性質,知道哪些藥好、哪些藥不好,我們的專業人員是他們沒法比的。憑什么他們在社會上湊幾個人成立一家公司就可以去搞?我們就不行?”對目前醫院經營批發公司遭到的質疑,陳海嘯反問道。
實際上,現在國內有很多醫院通過買一個批發公司或以配送中心的形式供應醫院用藥。至于臺州醫院為什么偏偏要堅持采用成立批發公司的形式,陳的解釋是“情愿把私下的東西變成合法的東西,把暗的東西變成明的東西,便于管理,便于監督,有章可循”。
據龐介紹,當初醫院也曾產生過直接買個公司經營的想法,但是考慮到這種買來的公司在人事、財務等方面會有糾纏不清的麻煩,而目前醫院也有實力自己開辦公司,所以就決定自己從頭做了,“如果我們也從其他人手中買一個公司來經營而不是自己注冊籌辦,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關注了。”
根據醫院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2004年5月25日,他們向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了籌建藥品批發公司的申請;2004年7月22日,省藥監局同意籌建批復;2005年2月3日醫院取得了《藥品經營許可證》;2005年4月18日醫院取得《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證書》,同一天,這家實際已經運營近一年的公司對外宣布正式成立。
在他們的申辦過程中,龐一再向記者表示,“沒有受到外界的過多干擾。”臺州醫院所在的臨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稽查科的王科長回憶公司申請的過程時也證實:“既然是合法的,我們也是對事不對人,當時對它既沒有額外的照顧,也沒有另眼看待,按正常的流程辦完了該辦的手續。”
但后來麗水、瑞安、金華等地幾家醫院的跟進舉措則無法像臺州醫院這樣一帆風順。在他們向省藥監局提出申請后不久,9月6日,由溫州市15家醫藥公司聯合簽名的一份《關于請求制止醫院創辦藥品批發企業的報告》便遞交到了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反對瑞安市人民醫院自辦藥品批發公司的這一舉動。隨后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停止了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融入市場辦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盲目學,大家都去做是會有問題的。”看到跟進醫院目前的受挫局面,陳海嘯有些感慨地對記者說,他認為有些醫院的發展規模、管理水平可能還沒達到能辦公司的程度。
當然在陳海嘯看來,更關鍵的因素是效仿者不能像臺州醫院那樣目的“純粹”。“我跟他們的目標不一樣,我們一方面是想鍛煉人,另一方面是要縮減中間流通環節,降低采購供銷成本。”
這樣的說法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以瑞安市人民醫院欲創辦的醫藥公司為例,就是由瑞安市人民醫院和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800萬元組建的,其中,瑞安市人民醫院占有85%的股份,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占15%的股份。
“像華東醫藥這樣的制藥公司一旦進入溫州市場,是不得了的事。這些批發公司表面是恨醫院,實際上是恨參股的這些醫藥公司。”陳說。他揣測,也許在投反對票的批發公司看來,瑞安市人民醫院不只是自己辦批發公司的問題,更有些“引狼入室”的意味。
而龐則更多的把臺州地區的平靜歸結為公司在經營方式上與其他藥品批發公司的“和諧的發展”。“比如說,我完全有能力從藥廠直接進5塊錢的藥,但為了照顧當地其他批發公司的感受,有一部分藥品我仍從他們那里按7塊錢進,這樣大家都能生存。”但即使如此,對一直以本地經營為主的企業來說,失去了臺州醫院這個當地最大的客戶,日子也并不好過。
龐預測,醫院開辦的這種公司將來可能越來越多。這樣導致的問題是,國家本是擔心醫院將利益鏈條鎖定在藥品上,影響合理用藥以及降低醫療服務水準才大力倡導“醫藥分家”,而這種從資金到人員都無法和醫院厘清的藥品批發公司,將來一旦面臨“醫藥分家”,該何去何從?
而臺州市衛生局葉副局長在面對這個疑問時則表示,“新事物,走著看吧,現在誰能說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