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墓隨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1日 08:55 中國民航新聞信息網 | |||||||||
金秋的莫斯科,陽光燦爛,碧空如洗。我們隨著蜿蜒的瞻仰列寧墓的長長隊伍,緩緩地沿著紅場一側的赭色的花崗巖石階拾級而上。在蒼翠挺拔的樅樹掩映下,墓地兩側樹立著從斯大林到加加林共近百名偉人和名人的黑色大理石雕像,一片圣潔寧靜,莊嚴肅穆。只有涼風習習吹動著樹葉颯颯作響,似乎是時代老人在訴說著每一尊雕像背后蕩氣回腸的故事。 進入列寧墓宮之門,徐徐沿著石階而下,大家都自然地放慢放輕了前進的腳步,仿佛
是呵,小時候經常聽老師講“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青年時期孜孜不倦地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及至后來學習《國家與革命》、《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共產主義左派幼稚病》……列寧的名字令我景仰,列寧的著作伴隨著我走過那個火紅的年代,誰又會忘記“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呢!此時此刻,我好像聽到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聽到了偉大導師對公民們的生動演講,聽到了潮水般的工農群眾的歡呼聲。這一歷史性的場面,曾經使我們充滿無限的力量,使我們心潮滾滾、熱血沸騰! 走出列寧墓,紅場的另一側是無名烈士墓,那是1967年為二戰反法西斯犧牲的數百萬無名戰士而建的。墓碑上銘刻著:“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壯舉與世長存”。寬大厚實的銅制墓板上安放著蘇維埃國旗和帶有紅五星的鋼盔,長明火據說取自于戰場,至今經久不息。瞻仰烈士墓的人群絡繹不絕,雖然時過境遷,仍不難理解人們對這一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英雄們的熱情與摯愛! 回顧一頁頁歷史篇章,除了激情,人們似乎又有太多的反思、太多的憂郁、太多的困惑。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震驚了世界;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在發表一個簡短的電視演說后,印有鐮刀斧頭的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悄然取下,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歷史劃上了一個令人惋惜的句號,這也同樣震驚了世界;之后,有的人曾企圖將列寧墓遷出紅場,在尊重歷史與傳統的呼聲中未能得逞,而列寧墓業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遺產……。從“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十月革命到今日獨聯體的“顏色革命”,發生了多少紛亂雜蕪、盤根錯節的時代現象及其令人眼花繚亂的原子式的時代颶風,攪動著昔日如火如荼的革命圣地,同時攪動著那些政治家和思想者的敏感神經。莫斯科曾經一度是全世界無產者向往的革命圣地,克里姆林宮的金頂向全世界閃耀著熠熠的光輝,蘭絲帶般的莫斯河曾經在多少人的心中汩汩流淌。人們依稀記得那曾有的豐功偉績,燦爛輝煌。我不禁想起列寧與普列漢諾夫、蘇漢諾夫、考茨基的那場著名的爭論,也更記起了列寧關于“鎖鏈在最弱環節破裂”的名言。 2000年普京當選后,國家秩序逐漸趨于穩定,經濟秩序初現端倪。人們在牢記歷史的同時,正快步走向未來。歷史與現實、輝煌與黯淡、復古與時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與歷史進程的現實的強烈反差,是如此的突兀,又是如此的令人費解。幾多憂愁、幾多迷茫、幾多憧憬,就像莫斯科一片片樺樹林籠罩下時隱時現的諸多教堂的展品,其博大精深的經典、宗教的魅力、傳統的風韻,統統交織在一起——雖然革命的靈魂尚未有蕩然無存,但如果想弄清楚那些歷史的懸念,找到一個明明白白的答案,確是一個苦澀而又非常沉重的話題。當我們用激情感覺那塊神圣的土地,用多元化的思考觸摸那片廣袤的藝術之鄉時,不盡使我們記起19世紀俄國詩人秋切夫的名句:“用理智難以理解俄羅斯”。俄羅斯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俄羅斯人民確實是偉大的人民,我想只有讓俄羅斯人民自己的訴求和實踐去理解吧!懷念是為了防止悲劇重演。人們會用理智和行動告慰偉大導師在天之靈。(作者單位:東航上海飛行部) 作者:王培運 (來源:中國民航新聞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