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中集在顛覆中成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0日 17:11 《競爭力》

  中集集團在世界集裝箱老大的位置上已呆了近10年,其業務規模也近300億元,做到這一切中集真正用了不到20年時間。而現在,中集的目標已是“世界級企業”,也許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實現。

  中集的籌備始于剛剛改革開放的1979年,招商局的代表與丹麥寶隆洋行(以下稱“寶隆”)及美國海洋貨箱公司(Sea Containers,以下稱“SC”)三方就籌建集裝箱廠事宜進行了
洽談。

  1980年1月,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集裝箱財團有限公司(簡稱“CCC”,由寶隆和SC雙方組成)簽訂合資經營“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有限公司”的協議,投資規模為300萬美元。但隨后,SC由于憂慮中國的集裝箱廠過多而向寶隆提出退出合作,最終由招商局和寶隆合資設立了中集的前身。

  1982年4月,中集首期廠房建成,在5月生產出第一臺集裝箱,9月22日正式投產。但前期的發展并不順利。在中集上報給蛇口稅務局的報告中顯示,至1985年12月31日止,公司累計虧損220萬美元,占公司合資資本的74%。

  如此狀況下,中集于1986年兩度裁員約300人,公司董事會決定暫停集裝箱生產,轉產多種經營,如麥伯良所言為“有什么活干什么活”,轉產后由招商局方單獨承包管理。與此同時,招商局方面開始討論邀請中遠加盟的可能性。1986年11月,中集的經營出現歷史性轉折,轉產后生產的鋼結構件和法蘭盤等產品打入了香港市場,實現首次盈利。

  兩次轉機

  但首次盈利卻與集裝箱無關,中集真正迎來轉機是源于中遠的加盟。1987年7月,中集改組為三方合資企業,新加入的中遠和招商局各占股45%,寶隆占10%,投資規模擴大為400萬美元。隨后舉行的新一屆董事會確認了中集的經營方針:“以生產集裝箱為主,兼搞多種經營。”在這次會議上,1982年進入公司的麥伯良被認命為副總經理。

  1987年11月,中集終于恢復集裝箱生產,當年共生產集裝箱243標準箱。中遠帶來的資金和穩定的訂單使中集起死回生,正因此,此后中遠也一直在中集居于主導地位,董事長一職基本由其委派。

  中集的第二次轉機則是日本住友商社(以下稱“住友”)的來訪,時間在1990年8月。這年初,住友派出代表柳田到中國尋找集裝箱生產伙伴。雖然當時韓國企業稱霸全球市場,但住友方面認為,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集裝箱制造向中國的轉移為大勢所趨。

  在尋找幾個月后,柳田深感失望,懷著沮喪的心情得出“中國沒有可以信賴的、合適的候補企業”的結論,就在其準備結束調查之際,又在7月份“不抱任何希望”地訪問了中集。但這次訪問最終改變了世界集裝箱市場格局。

  剛剛進入公司最高管理層不久的麥伯良在研究國際集裝箱產業轉移的趨勢后,得出了與住友同樣的結論,因此雙方一拍即合。而對于決心走獨立發展之路的麥伯良來說,住友的尋求合作意味著一個強大盟友的出現:日本企業雖然已經逐漸退出集裝箱制造領域,但其強大的技術力量和資本規模依然是一支不可忽略的

競爭力量,尤其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嚴格的質量要求。

  在住友的幫助下,中集集團迅速拿到了日本的第一宗訂單,并引起了業界矚目。而住友最終也放棄了關系緊密的韓國進道,從1993年~1996年,住友與中集在中國通過合資收購、新建等方式成立了大連、南通、上海三大集裝箱生產基地。1996年,中集在干貨集裝箱產量上第一次超過韓國現代和韓國進道,以20%的全球市場份額成為集裝箱行業全球第一。

  收購布局

  中集成為全球第一的基本原因在于制造成本較低以及中國貿易的良好發展,但這種比較優勢相對于國內的競爭者并不存在。中國集裝箱的生產就迅速轉入供過于求狀態之中,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有約40家集裝箱廠,其中只有1/3盈利。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重組、整合,迅速做大成為中集的必須選擇。中集副總裁吳發沛表示,“我們相信在集裝箱行業,只有把市場占有率擴大到足以影響行業內的主要客戶的階段,企業才能生存下去。”這是中集在90年代初開始“圈地”的指導思想。圈地中,中集主張低成本擴張,基本上是對現有工廠實施“先承包經營、再收購”,收購中經常利用商譽、品牌等無形資產降低并購成本,很少自建新工廠。

  1993年,中集收購了大連集裝箱公司,在北方成功扎根;1994年收購了南通順達集裝箱公司;1995年對廣東省新會集裝箱廠實施了整體并購。除國內企業外,中集還一舉收購了當時另一集裝箱巨頭韓國現代在青島的工廠。

  此后,通過不斷收購,中集沿著中國的東部海岸線,完成其戰略布局,擁有了10幾個集裝箱生產基地。

  技術顛覆

  在通過收購做大規模的同時,中集也在不斷提升其技術含量。1995年,中集決定進入冷藏箱業務時,當時世界上95%以上的冷藏箱都是鋁制的,在這個領域最先進的兩個國家是德國和日本。麥伯良說:“日本人說用鋁,而德國人告訴我未來是不銹鋼的。”經過分析研究,他決定與德國方面合作。這一決定又一次改變了集裝箱市場格局。

  由于中集在冷藏箱制造的核心技術方面必須依賴引進,所以對選擇日本還是德國麥伯良做出了明智的考慮。日本的鋁制集裝箱技術雖然是當時的市場主流,但由于日本企業當時還具備強大的制造能力,其核心技術不可能輕易轉讓給中國企業;而德國企業并無強大制造能力,尋找合作伙伴使其技術專利利益最大化是其目標。

  1995年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成立,德國Graff公司參股2%,并向中集出售關鍵設備,授權上海中集使用其12項關鍵專利。2000年,鋼質冷藏箱首次以60%的市場份額超過鋁質集裝箱;此后,中集收購韓國現代在青島的工廠建成冷藏箱基地,從1997年~2003年,中集冷藏箱的產量增長了7倍。

  到2003年,中集占據了全球冷藏集裝箱44%的市場份額,超過擁有兩個冷箱制造廠的馬士基工業公司(為馬士基的子公司,其產品大部分供應母公司,2003年市場份額為37%),而鋁質集裝箱在市場上已經消失了。

  作為冷藏箱專利技術的托管人,德國Waggonbau公司將大部分技術獨家授權給中集使用。而在2005年5月,雙方又簽署了最終轉讓協議,中集獲得了除自主開發的11項專利之外的77項專利,至此徹底掌控了冷藏箱的全部技術體系。

  中集接著又進入了更高端的罐式集裝箱、折疊式集裝箱以及其他特種集裝箱領域。2000年11月,中集與英國UBHI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協議,獲得后者的罐箱生產技術,2003年中集的市場份額便達到了30%。在折疊式集裝箱領域,中集研發了自主專利技術,并以此為談判籌碼收購了世界折疊式集裝箱主流技術持有者英國Clive-Smith Cowley公司60%的股權,最終奠定了在這個領域的霸主地位。

  未來在哪

  時至2004年,中集已經成為全球惟一全系列集裝箱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占有世界集裝箱市場超過50%的市場份額。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絕對優勢的建立卻成為擔心此后中集增長乏力的障礙。

  中集副總裁吳發沛對此急于辯解,他在公司2005年中期業績推介會上反復強調,“對中集的理解不應限于集裝箱與半掛車”,同時在集裝箱業務上也不僅限于干貨箱。他表示,中集已開始形成專注于交通運輸裝備核心業務的相關多元化的業務格局。

  2005上半年,中集的集裝箱制造業務收入比重從2004年的90.65%下降到87.63%,其中干貨箱制造的業務比重由2004年的77%下降到70%左右。麥伯良曾表示,到2008年,干貨箱占比將下降到40%左右。

  目前,在集裝箱以外被中集寄予厚望的是2002年介入的半掛車業務,其全球市場容量約為150億美元,遠遠大于集裝箱市場。通過收購

揚州通華、濟南考格爾和駐馬店華駿,中集一舉成為這一領域的國內市場老大。2005年上半年,中集來自車輛的營收20.73億元,同比增長198.27%。

  對于半掛車業務,麥伯良表示,中集車輛的發展是基于以中國制造為依托的全球化營運體系,這種模式已取得初步的成功。經過過去兩年多的運行,現在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已經有相當的水平和深度,下面應該是開始發力的時候。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