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揮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14:39 《今傳媒》雜志 | |||||||||
本刊首席記者/王平 央視急需進一步改革,除了對外部競爭的未雨綢繆,也源自內部發展的需要。央視大強度改革似乎也預示著中國電視行業新一輪改革的開始。 動身
9月26日,隨著央視2006年招標第一次全面推介會的召開,一直鬧得沸沸揚揚的央視“品牌化”改革終于正式向外界公布,家大業大的中央電視臺醞釀已久的動作開始現形。 在此之前,中央電視臺已完成了 “三化”改革歷程,直接的結果是:從1998年的8個頻道擴充到2004年的16個,以CCTV-1頻道為主、其他專業頻道為輔的眾星捧月式的品牌頻道格局正在凸顯。 在這些變化中,不乏節目“末位淘汰制度”和人事制度轉變等央視局部改革的大舉措。同時,在這一階段,還有一個事件值得記住,就是以無錫影視制作基地為主體的中視傳媒股份上市。雖然上市產業只是央視大蛋糕中很小的一塊,但小荷已露尖尖角,資本運作初顯端倪。 這些正是央視為現在改革打下的伏筆。沒有理順人事關系與頻道布局,就談不上“頻道品牌化”發展戰略。 雖然央視現在的頻道品牌化與“三化”改革一脈相承,但并不同于從1999年起的系列改革。當年央視圍繞“三化”發展戰略,更多的是重視規模、數量的外延式和粗放型發展模式,而現在卻更多地向內涵式、集約式的增長模型轉變。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對各套節目進行深層次改版,強調各個頻道的細分定位和專業特征。比如,2000年新開辦的CCTV—9實行全新管理模式——頻道制,開始邁向建立現代電視傳媒管理體制的探索之路。這與湖南電視臺改革之初創辦湖南經濟電視臺,以促進湖南電視臺改革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央視是巨人,轉身慢一些。 央視在實行“品牌化”戰略這一大動作之前,十分謹慎。在決定改革的“前夜”,也就是2004年,央視研究處課題組啟動了《央視品牌建設現狀與問題分析》和《央視制片人管理優化方案》等10個課題,為央視這次“頻道品牌化”改革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因此, 2005年,當醞釀了兩年的《中央電視臺頻道制改革方案》以及與之配套的《中央電視臺頻道考察評估方案》開始實施時,中央電視臺已經很有底氣。 中央電視臺的底氣不僅于此,其背后蘊藏著更大的手筆。 按照中央電視臺事業發展調研處在《國內外“品牌頻道”的運營策略分析報告》中所說,國內外品牌頻道的發展過程一般遵循著一條四步走的相似路徑:第一階段,泛專業頻道化。第二階段,專業細分化、市場全國(或國際)化。這一時期,頻道節目內容進一步整合、分類,頻道也在逐漸清晰全國(或國際化)拓展戰略。第三階段,建立壟斷性內容資源,形成頻道品牌。專業頻道品牌化的關鍵點是獨特(或獨占)的內容。第四階段,品牌資源經營系列化。這一階段,頻道的品牌已經形成,作為品牌拓展的核心內容,以頻道為主要平臺,實現跨媒體、跨行業品牌延伸。 這“四步走”的發展道路,揭示了中央電視臺這些年改革發展的方向和魄力,如果真正完成,足以讓各地電視臺打一冷顫。而目前,央視認為他們已經基本實現了第二階段“內容專業細分化、市場全國化”的目標,開始向“專業頻道品牌化”的高級階段發展。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羅明在央視2006年招標第一次全面推介會上致辭中說:“中央電視臺‘品牌化’發展戰略是新的起點,新的征程。從‘三化’戰略升級到‘頻道品牌化’戰略,使得各種綜合改革舉措穩步推進。目前,‘品牌化’戰略成效明顯,就在半個月前,中央電視臺總體收視份額已經達到了37.32%。2006年,中央電視臺在節目方面將有更大的舉措,將從機制、創新、直播、獨家等四個方面,加強節目制作能力。” 央視選在這個時候公布并宣揚其改革之舉,不外乎是要為明年的廣告投放尋找理由,但從央視自身來說,改革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不論是從鞏固輿論宣傳陣地還是從加大市場收視率、占有率來說,它都必須盡快地下刀。 央視大強度的改革說明其做大做強的壓力很大,也似乎影射了中國電視行業即將開始的市場化改革。他的發端是中央電視臺,現在曾經的“先行者”要改了,意味著其他地方電視臺現在奉行的以節目行政中心制為主,以頻道制為輔的頻道經營管理模式也面臨著改革。 壓力 與以往不同,央視2006年的廣告招標名稱發生了變化。在中央電視臺2006年黃金資源廣告招標說明會上,原有的“黃金段位廣告招標”被改為“黃金資源廣告招標”,兩個字的變化表明了央視自身觀念的調整和面對的壓力。 2005年以前,央視完成了頻道布局,這種策略在營銷中被稱為多品牌策略,是為壓制競爭對手的成長而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推出不同的品牌,從而瓜分一部分市場份額,一方面起到了牽制對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總體市場份額增加。央視這種多品牌壓制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1999年以來,央視的整體收視份額在擴大與頻道規模增加不能說沒有直接的聯系。但一個問題是,頻道不是稀缺資源,頻道只不過是限制性資源而已,隨著電視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頻道資源必將過剩,所以頻道的布局顯然不足以支撐央視的霸主地位。 央視急需進一步改革,除了對外部競爭的未雨綢繆,也源自內部發展力量的需要。 對內,作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國家電視臺,央視在用人上長期捉襟見肘。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所產生的編制不足就像一個瓶頸,使得臨時用工制度成為糾纏央視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央視從1997年,臨時人員管理改革的設想就已浮出水面,但直到2004年12月29日,編外人員達到7000人時,央視才正式將這些人員中的大部分改為“企聘人員”。因為用人上的隨意性,央視付出了高昂的勞動成本。崔永元在其所寫《不過如此》一書中透露:“我們電視臺的人數不好統計,你像一般干活的各個崗位大概有25人,但是吃盒飯的有140多個人,發獎金的時候有2200人。有一次臺里說,有一個出國名額,誰想去,填一個表吧,填了10000多張表。” 另外,央視在管理上也存在著諸多漏洞。對制片人實行權力下放,使得制片人的權力過于集中,其財權、人事權都缺少規范化的管理。個別中層干部長期在一個部門工作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滋生了腐敗,趙安案就是很好的證明。 對外,衛星電視的發展和省級衛視的崛起逐漸打破了以往“央視為主,一家獨大”的舊電視格局,并逐漸形成央視、省級衛視、城市臺三足鼎立,多元發展的新格局,讓央視不安。 湖南廣電局局長魏文彬曾對本刊記者大膽預測:中國電視未來的格局猶如牌桌,入局的就那么三四家,這幾家中還有一個坐莊的。從現在和可以預見的將來,從單純市場收入的角度來說,這個坐莊的無疑就是中央電視臺。 而現在,雖然還遠不是入局的時代,但這位坐莊者在下家們不停的出牌中開始坐立不安了。地方電視臺的變革無疑使央視感到縷縷涼意,地方電視臺掐播央視“新聞聯播”后的廣告就是明證。因為在2001年,央視與省級衛視差不多同時都意識到了,省級衛視與央視其他頻道可以擁有相同的受眾群。因此有人說,“中央電視臺一套廣告創收的優勢來自于強制轉播,這在邏輯上必須區分究竟哪些是國家政治任務、哪些屬于依附在國家任務下的私領域商業利益”。 清華大學傳媒教授陸地在分析央視的角色時也對一媒體說,“是宣傳、商業與公共頻道混雜一道,還包括國家形象。”在這樣的格局里,陸地說,“我們到了需要重新思考規則的時候了”。 同時,一直以來,央視的收視率在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主的南方地區一直遠低于北方地區,例如在廣東,2004年央視的收視率為15.5%,今年上半年雖然提高至17.1%,但依然不足全國收視平均水平的一半。 事實上,國內各地電視媒體均在不斷改革升級。湖南衛視 “娛樂立臺”;海南衛視向旅游專業臺成功轉型;安徽衛視打出 “電視劇牌”;貴州衛視打出 “西部牌”;浙江、廣東兩大衛視則走聯合之路,鎖定“娛樂+財富”的定位,共謀財富攻略;上海東方衛視兩年前改版后打著 “激蕩傳媒風云,改變電視格局”的口號卷土重來,發起了一場由地方臺向全國臺升級,并向中央臺老大地位挑戰的沖擊波;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又批準鳳凰衛視資訊臺、彭博財經、星空衛視、歐亞體育等媒體在三星以上涉外賓館和涉外小區落地,同時,網絡、平面等其他媒體也在吸引著電視節目受眾的“眼球”。因此盡管中央電視臺起了個大早,在1999年就開始動身準備這一次改革,但還是趕了個晚集。眾所周知的是,一些地方電視臺均已實行了體制上的變革并已經進入“第三階段”。 此外,由于中國的電視市場具有世界最大的受眾群,跨國傳媒巨頭都紛紛熱衷于開拓這塊市場。 因此央視改革顯得時不我待。 今傳媒雜志社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