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廢舊輪胎制造黑色污染 輪胎翻修商機廣闊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劉樹鐸

  7月19日,亞洲最大的橡膠制造廠澳大利亞順行橡膠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順行將在中國市場推出“新捷計劃”,在中國廣泛尋求合作者,共同開展復新輪胎業務。該公司總經理Briansmith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用了一句眼下很時髦的話:推動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廢舊輪胎已成巨大的黑色污染

  據中國輪胎翻修利用協會姜治云會長介紹,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廢舊輪胎也以平均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而廢舊輪胎已成為新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源。2004年我國消耗橡膠420萬噸,連續三年成為世界橡膠消耗大國(2002年起超過美國),而橡膠消耗的近60%用于生產輪胎。2004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2.39億條(包括摩托車和人力車胎),居世界第二,而當年產生的廢舊輪胎已超過1.12億條,約320萬噸。預計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7000萬輛,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將達到2億條。

  據了解,我國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我國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率比較低,目前主要用于三個方面:其一是舊輪胎翻新再利用。其二是廢舊輪胎生產膠粉與再生膠。其三是將廢輪胎用于生產農用鞋底、建筑用灰桶、豬食槽等低技術的粗放產品。再就是近年來剛興起的有一些農民非法用廢輪胎煉油等。

  但姜治云介紹說,無論舊輪胎翻新還是廢輪胎生產膠粉,再生膠在我國的利用率均比較低,總體利用率為45%左右。相當一部分廢舊輪胎資源用于生產低檔產品或堆放在邊緣地方,污染環境,浪費資源。

  我國輪胎翻新落后10—20年

  中國輪胎翻修利用協會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首先,按照發達國家輪胎翻新的技術、設備水平,我國至少要落后10—20年。以2004年我國廢舊輪胎產生量1.12億條為例,如果按發達國家水平,至少應有1800多萬條舊輪胎可翻新,但我國實際只翻新了800萬條,胎源嚴重不足,約有1000萬條舊輪胎作為廢輪胎報廢了。其次,從輪胎翻新的品種來看,我國目前僅能翻新載重輪胎及公交車用輪胎,轎車輪胎的翻新還是空白,而在歐洲轎車輪胎翻新市場替換率為28.8%。第三,我國大型工程輪胎的翻新率僅為20%,而美國在90%以上。多數航空輪胎需運到香港、泰國等地方進行翻新,而美國的航空輪胎翻新率在90%以上。第四,我國目前輪胎翻新主要仍以斜膠胎為主,子午線輪胎由于所占比重僅50%,而且多數為膠車輪胎,因此翻新工藝、設備還比較落后。

  同時,我國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還沒有一部正規的管理法規,回收體系尚未建立。目前主要有進城打工的農民自發收購,人們對輪胎翻新再利用的觀念淡薄;新輪胎再生產和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翻修再使用,一般行駛里程僅十萬公里,僅有4%的胎體能翻新一次;推廣應用難度大;從事輪胎翻新、膠粉生產的企業稅賦重,特別是農民收購的廢舊輪胎銷售給加工企業無增值稅發票,難以抵扣;國家在輪胎翻新、膠粉生產方面投入少,沒有納入國家建設規劃,在貸款、融資等方面得不到支持。姜治云建議,國家在這方面應盡快出臺《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

  輪胎翻修行業將成為市場新亮點

  Briansmith先生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他分析認為,中國的輪胎翻新行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一旦發掘出來,將會為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產生強大的動力,這將是多贏的。輪胎翻新行業將會成為中國市場的新亮點。

  林樹建先生是順行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負責人,他的看法是,輪胎翻新在中國的市場非常廣闊,估計在未來5年內,中國國內的機動交通工具銷售量將達到450萬,隨之帶動的輪胎翻新行業也將會有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

  那么,如何保證輪胎翻新市場的健康發展?姜治云建議:建立健全廢舊輪胎回收集散地,以解決當前無廢舊輪胎回收渠道問題。可以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進行試點,變目前分散、無序的回收體系為集中有序的回收體系;從產業政策抓起,凡新輪胎要從設計、生產上考慮輪胎翻新,對用戶承諾輪胎使用壽命(包括翻新次數)、行駛里程;強制規定輪胎使用中的磨耗極限,凡達到胎冠花紋深度磨耗極限必須進行翻新;加工廢舊輪胎的企業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必須符合國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循環利用的要求;解決當前廢舊輪胎循環利用企業稅賦過重、進料無增值稅抵扣,回收成本高,企業難以為繼等問題。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