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字與圖片在紙質媒體中共同完成著對信息的傳達。近幾年,隨著整個社會追求感官愉悅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膨漲,視覺文化在消費時代的地位愈加凸顯。2003年起,《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新京報》等一系列都市報先后成立視覺中心或視覺部,將以往僅為文字報道作陪襯的攝影部變身為擁有一套獨立采、編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視覺部,印證著圖像地位在紙媒中的提升。
7月16日,與“《東方早報》視覺雙年展”同時舉行的“2005《東方早報》視覺傳播研討會”上,來自各地高等院校的學者以及媒體從業者,就近年來出現的這一新趨勢進行了學術與實踐層面的研討。
●反思圖片與文字的地位
目前對新聞攝影的要求,早已從早期的清晰、真實變為在傳播意義下的最佳表現形式,對攝影記者的要求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中國攝影協會副主席賀延光表示,上世紀80年代,攝影記者似乎是個不需要文化的職業,只要能擺弄照相機就可勝任。攝影記者的非專業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字記者爭拍、爭發照片現象的產生。報刊中攝影部的人數不僅偏少,地位也相當尷尬。
“文字記者爬到攝影記者頭上了。”《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副總編輯張蔚飛說,攝影記者常說的這句俏皮話,想表達的不是仇恨,而是觀念的問題。回顧上世紀80年代,或者更早的“文革”前,攝影記者被認為沒文化。因為攝影記者只要拍完照片,剩下的文字說明和報道都由文字記者完成,攝影記者像工具一般。上世紀90年代以后,報紙逐漸開始重視攝影。重新審視新聞攝影,可以發現它比文字更直接、更有震撼力。而“文字記者爬到了攝影記者的頭上”,其實原因之一是緣于攝影記者的退縮,拍出的照片跟文字記者用傻瓜機拍出的一樣,沒有藝術構思,沒有沖擊力。
與會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的“讀圖時代”紙媒傳播中,要想達到期望的傳播效果,圖片不必被抬高到主導地位,但至少應能與文字平起平坐。
●追求邏輯性的視覺表達
將攝影、圖片編輯、版式設計、后期制作等所有視覺傳播元素集中于同一部門,按統一的流程完成視覺制作是目前國內報刊視覺傳播的最新嘗試。《東方早報》副主編常河介紹了該報視覺中心的一套工作流程。他表示,視覺中心在運作中提出了文本系統和視覺系統并行,將新聞視覺化與版面標準化、媒體個性化、評價市場化歸納為視覺傳播時代的報紙四大特征。在新聞資源的分配、構成與視覺語法體系的重建中,初步形成了“東早模式”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流程。其日常操作流程為圖片采集部———圖片編輯部———視覺設計部———后期制作部。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楊小彥肯定了這一方式對有效進行視覺傳播的作用。他表示,如何有效表達和獨特表達是視覺傳播的最大難題,因此,就不能僅強調圖片的拍攝,更要強調編輯的策劃、選擇,強調后期的技術制作。攝影、圖片編輯、版面設計、后期制作多環節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視覺傳播工作。
“在視覺傳播中,邏輯性非常重要,要在畫面上建立出一個讀者觀看的層次。而實現這一效果難度很大,國內一些成立了視覺部門的報紙目前也無法完全達到。看得出版面上有設計的理念,在刻意經營一個效果,但仍難掩混亂感,缺乏總體設計。在此,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流程至關重要。”楊小彥說,他同時建議紙質媒體應拓寬美術編輯的內涵,設置視覺指導或藝術指導這樣的職位,讓他們做總體設計,而非單純的美術編輯。
《解放日報》副總編輯陳振平也認為,研究視覺傳播,不能離開版面這一載體,同時也要和時代、環境聯系起來。視覺傳播的理念已不僅是在圖片上,也包括了圖文關系、印刷效果、圖片選擇、文字顏色、灰度、字體等多方面的把握。達到傳播效果的表現力才是視覺部門所應追求的最終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盛希貴感嘆道,當前報紙發展成了以視覺傳播為中心的媒體,印刷媒體的視覺傳播超出了他的想像。最近幾年的都市報在視覺傳播方面已經摸索出了一些模式,這為高校的理論研究形成了空間,目前一些專家學者的視覺傳播研究,實際已經相對滯后。
他表示,視覺傳播理念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研究,一個是藝術領域,另一個是傳播學領域。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的。“學”與“術”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前者遠落后于后者,理論還沒有充分地跟實踐經驗結合起來。
楊小彥、張蔚飛等人認為,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客觀上導致了這一行業的教育問題。我國很多設計專業的學生沒有傳播學的基礎,僅僅有藝術領域的基礎,無法適應媒體的要求。大連醫科大學影藝學院院長楊曉光表示,雖然中國設置本科攝影專業的高校已超過100多個,但教育和新聞攝影一線存在很大的溝壑。
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