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衛強 肖可 實習記者 萬迪 深圳、杭州、北京報道
青蒿素是一味治療瘧疾的良藥,2004年5月,WHO(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青蒿素類藥品作為抗瘧疾治療的一線用藥推薦使用,從2004到2008年,僅WHO的采購量總和將達到9億美元。巨大的機會直接引發了青蒿產業的大爆發。
中國是青蒿素的主要產地,占全球總產量的90%,按理說在這場商業競爭中占據了重要先機,可是,圍繞著青蒿素的產業鏈條,從原料草的種植到有效成分提取,再到最終成為藥物制劑是一個多環節的過程,但不同環節的核心技術卻被不同企業掌握,而中國企業在整個鏈條中的地位始終只是低端的原料供應商。
圍繞一個橫空出世的商業機會,在中國西南部,一幕錯綜復雜的商業故事急不可耐的上演了。故事的主角包括來自瑞士的諾華公司,中國本土企業華立集團,以及華立集團旗下的華立控股(000607)和昆明制藥(600422)。故事中,外資巨頭的眼光盯在了更大程度掌握原料來源上,而中國本土企業也始終沒有放棄試圖向產業鏈上游上溯的努力。
復雜關系
在中國這個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青蒿原料產地,華立系是青蒿產業大爆發中的最大受益者——華立系旗下的華立控股是國內主要的青蒿種植企業,而華立系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昆明制藥則是青蒿的有效提取物——蒿甲醚的主要供應商。
瑞士諾華公司是表面上青蒿素生意的最大贏家,因為2005年,作為世界最大的青蒿制劑生產商之一,瑞士諾華公司就從WHO獲得了6000萬人份的Coartem(蒿甲醚+苯勿醇)大單,這占據當時WHO訂單的90% 。但回過頭來它又不得不和華立系發生關系,因為昆明制藥是諾華蒿甲醚的主要供應商,且已經通過諾華的供應商資格認證。
餡餅還在不斷長大,但不管是瑞士諾華、華立集團、昆明制藥還是華立控股,把它吃好都非易事,他們都在不斷變陣以求得在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的地形。諾華的意圖非常明顯,如果它能夠擺脫原料被少數供應商控制的事實將能更大程度的掌控產業鏈條和攫取商業利益,而同時,諾華本身還面對賽諾非等其它醫藥巨頭的競爭以及WHO采購方式改變的風險。而對于華立本身,在這場試圖擺脫低端原料提供商角色,向產業鏈條上游邁進的奮斗中,將兩個遠離其總部的,分別屬于重慶和昆明地區的上市公司有效整合也絕非易事。
7月5日,華立系開始邁出旗下醫藥產業整合第一步。華立系旗下的兩家醫藥上市公司華立控股和昆明制藥發布公告稱,二者的共同實際控制人華立集團將其持有的昆明制藥29.34%的股權、武漢健民4.01%股權,與華立控股持有的華立儀表76.77%的股權進行置換,資產置換涉及金額約為4.14億元。市場對此次華立系整合的目的和效果存在質疑,因為沒有生產制劑的能力,昆明制藥的蒿甲醚的利潤率仍牢牢控制在國外巨頭公司手中。實際從2005年4月中旬以來,雖然手握巨額訂單,但是,昆明制藥的二級市場股價一路下跌,從7.46元(復權價格)一路跌至7月12日的最低價3.46元。
諾華引種風波
在諸多外界擔心的問題中,諾華將在非洲與東非國家引種1000多公頃青蒿的消息被認為是最大的沖擊。
不過,諾華公司中國區總裁李振福和諾華醫藥集團董事長、昆明制藥董事長、華立控股董事長汪誠卻告訴記者,華立方面與諾華有一個協議,現在諾華在海外引種加工是因為昆明制藥的產能無法滿足諾華的訂單。一旦能夠滿足了,諾華會停止在海外的加工。李振福說:“等到昆藥能夠滿足訂單時,諾華還會把非洲種植的青蒿給昆藥供貨!
華立對諾華是一種“又愛又恨”的尷尬感覺。
汪誠說:“諾華和我們一起推動了青蒿產業的發展,諾華也給了我們大訂單,但是我也知道,現在給諾華供貨越多,以后諾華青蒿方面的能力也越強。但是現在沒辦法。我當面和諾華說過,以后會是競爭對手。我們已經向世衛組織提出作復方制劑直供商的申請,我們不會僅僅做原料供應商! 他感慨道:“現在很多人以諾華的訂單來看待昆藥,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中國企業現在處于產業很低端的部分,也很被動。對于諾華,青蒿相關產品只占它銷售額的不到1%,可是對于國內企業就大了。一旦幾年以后沒有諾華訂單了,國內企業怎么辦?現在我們趁著行業景氣,努力增強實力也在做青蒿其它醫學用途的開發!
至此,有關諾華會直接加工青蒿原料藥環節的擔憂倒是完全可以消除。成都證券的黃庭說:“諾華如果自己參與整個產業鏈,會占據它很多資源、精力和時間。但是最終產品是成本價銷售,利潤空間很小。所以它更樂意讓自己的產能生產高利潤的產品。而且,WHO的資格認證非常嚴格,如果諾華更改供應商,它要重新審批很長時間,諾華不會在這個上面耽誤這么多精力!
整合之難
現在,華立集團迫切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有效整合旗下兩個在青蒿產業鏈上位于上下游關系的公司——華立控股和昆明制藥。在華立集團將手中昆明制藥股權與華立控股持有的華立儀表股權進行置換后,華立控股與昆明制藥的關系從兄弟關系變成母子關系。
上下游產業的整合看起來是天作之合。但是,根據華立控股和昆明制藥兩家公司的歷史紀錄,能否做到實質性的產業整合仍然不明朗。
汪誠說:“昆明制藥8月份的擴產計劃順利進行中! 興業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王晞說:“在昆藥的訂單、產能都已經明朗化的情況下,惟一的問題就是原料的供應能否有保障。
從原料供應上,昆明制藥在華立控股看來似乎并沒有優先權。據記者了解,此前在2004年青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當時還是兄弟公司身份的華立控股給昆明制藥供貨仍然只占其總產量的一小部分。汪誠說:“這很正常。首先是個周期問題。青蒿是年初種植,8月收割,去年WHO是5月公布計劃,錯過了生產周期,生產計劃都已經排定。而且,在此次青蒿產業大發展之前,華立控股的青蒿都得自己找出路,昆明制藥消化的很少。華立控股肯定不會為了給昆藥供貨而取消其他客戶的訂單,這是商業信用!
在華立控股給昆明制藥的供貨價格上,也是不會比市場價格便宜一分錢的。汪誠說:“兩家都是上市公司,如果不以市場公允價格定價,那么就是在侵害華立控股的利益!
事實上,業內也一直都認為,華立控股和昆明制藥應該加強整合。但問題是,誰整合誰?利益如何分配?
在整合問題上,有一種傳聞,當初華立入主昆明制藥時,曾承諾要把華立控股的全部青蒿資產注入昆明制藥。汪誠說:“我們從來沒有這么說過。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我們在重慶的青蒿項目,涉及到當地的利益。尤其是青蒿現在成為很好的經濟增長點以后,當地政府會答應我們把它注入位于云南的昆藥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說:“這就是國情。同樣,華立控股也不太可能能把昆藥的蒿甲醚業務拿到華立控股去,因為云南當地政府也不會答應!蓖粽\也說:“重慶不可能直接作蒿甲醚產品,兩個都是華立的公司,為什么讓他們的資源互相消耗?華立控股不需要和昆藥搶單!
圍繞青蒿的競爭仍是如火如荼,而華立醫藥副總裁姜一飛對記者說:“在青蒿素類抗瘧藥成藥制劑方面的競爭才是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真正要面臨的競爭。因此,中國企業必須要有長遠的目光和打算,而不是盯著眼前的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