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龍直擊中海油劣勢 中海油跨國收購道阻且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6日 10:52 中國經營報 | |||||||||
就在中海油與雪佛龍競購優尼科難分伯仲之時,人們已從競購背后看到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所欠缺的游說技巧和應戰能力。不管結果如何,中海油的收購之途都將走得很累。 本報記者 袁田恬 上海報道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用這句話形容中海油的跨國收購
經過與雪佛龍的幾輪激戰后,中海油的競爭地位出現反復,收購要約也不斷提高,從當初的130億美元直逼200億美元。 而隨著8月10日優尼科召開股東大會對雪佛龍的收購要約進行表決的日子越來越近,中美兩大石油公司的競爭幾近白熱化。雙方更在澳大利亞開辟第二“戰場”:競購澳大利亞一項價值300億澳元約合22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LNG供應項目。 第二“戰場”純屬巧合 位于澳大利亞西北海上的高更項目擁有該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和潛在天然氣儲量的四分之一。最近該國媒體傳出中海油與雪佛龍正參與該項目的競購。 澳媒體隨后又稱,在該項目上中海油已暫時退出。這一消息很快被雙方否認,雪佛龍和中海油均表示,談判仍在繼續。由于兩家公司在優尼科競購中你來我往,高更項目也備受關注,被認為是澳大利亞版的優尼科。而雪佛龍表示,高更項目與優尼科競購案無關。 高更項目目前參與股東除雪佛龍外,還有皇家殼牌石油和埃克森美孚,2003年,中海油與高更項目股東簽署協議,計劃購買高更項目12.5%的股權。在中海油入股投資協議實施前,雪佛龍持有該項目57%股權、殼牌持有29%、埃克森美孚持有14%。根據2003年的協議,中海油原本計劃25年內從高更項目中進口8000萬至1億噸液化天然氣,每年約320萬至400萬噸。而雪佛龍則擁有高更項目的最大權益,并且是這一項目的作業者。比起懸而未決的優尼科,雪佛龍顯然在高更項目中更占優勢。但讓雪佛龍感到無奈的是,這份優勢無法帶入優尼科競購案中。 而中海油幾周前提出的185億美元的報價打亂了雪佛龍已經進入軌道的優尼科收購計劃,并掀起新一輪競爭狂瀾。雪佛龍在此輪交火中則開始拿中海油的“不確定性”大做文章。并頗得股東之心。 雪佛龍直擊中海油劣勢 7月12日,雪佛龍CEO大衛·奧雷里( David O'Reilly)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中海油在最后時刻發出對優尼科的主動收購要約,意在破壞3個月之前雪佛龍與優尼科達成的并購協議。 奧雷里稱,目前優尼科股東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接受與雪佛龍簽訂的并購協議,并在4周內完成交易;另一個是接受中海油“充滿變數、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收購要約,而且,除非優尼科的股東拒絕雪佛龍的收購要約,或者雪佛龍選擇退出爭奪,中海油才能與優尼科簽署并購協議。 “不確定性的確存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所長張漢亞評價說。他認為即使中海油的報價得到優尼科股東的肯定,在這之后,中海油仍將面臨奧雷里提到過的“復雜而且前景難料”的政府審批,包括國會聽證會,而四位美國州檢察官將就反壟斷、國家安全、退休金、環保和公平貿易等問題展開調查。與此相對的是,雪佛龍的收購已經獲得美國政府首肯。 “投資者并不是簡單地考慮收購價格的高低。”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解釋說,由于雪佛龍的出價包括部分雪佛龍股票,這比中海油的全部現金交易有利。同時,雪佛龍提出的不確定性也是影響股東的一個重要因素。 “員工的保留,債務過多,這些都是中海油在收購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張漢亞說,他認為中海油有些操之過急。而事實上,正是由于中海油在幾個月前的猶豫,使得原本130億美元的收購價被一抬再抬。 難找美國靠山 在雪佛龍提出關于中海油收購的不確定性因素之后,奧雷里繼而責難中海油的競購毫無公平可言。而公平貿易,恰恰是美國企業認為在商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原則。 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在游說華盛頓時稱,中海油所遵循的是一種由西方、特別是美國放貸公司所建立的商業機制,這些都是一些美國公司走過的老路。而奧雷里也就此直擊中海油的收購要約并非完全企業行為。 據了解,中海油用于這次收購的具體資金來源包括:中海油自有現金30多億美元,高盛財務伙伴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提供3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中國工商銀行提供的60億美元過橋貸款,中海油的大股東提供的45億美元的長期次級債形式的貸款及25億美元的次級過橋融資。 雪佛龍認為,持有中海油70%股份的中國政府向該公司提供了巨額補貼。對此,支持中海油收購的人士駁斥道,中海油母公司提供的資金,是利用美元計價信貸額度向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三家銀行借貸而來的。雖然這些銀行都是國有的,但它們都以商業利率在國際市場上借入美元,估計其借入利率比美國國債收益率高出約80個基點。 面對雪佛龍和整個美國輿論的責難,中海油在美國顯得形單影孤:沒有親華商界游說人士支持,也沒有大企業行業組織的支持。 “優尼科希望繼續抬價,他們已經看出了中海油的急切心態。”張漢亞說。收購初期中海油的內部意見不統一導致了先機的喪失。而現在,中海油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拿下優尼科已不惜代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