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瀚民/文
深港一體化趨勢下的香港人,和深圳這個城市的關系,已經沒有了地理上的距離。記者在香港特區采訪期間,發現在香港的任何地鐵站牌上,都可以看到羅湖口岸這一站,羅湖口岸就是深圳的火車站,羅湖橋一頭是香港,一頭是深圳最繁華的羅湖商業區,香港人到深圳去一趟的距離,比之在香港島內去一趟沙田花費的時間更少。香港老太太早上甚至可以坐
火車去羅湖商業城喝茶,就好比深圳人早上從福田出發去南山上班一樣輕松。
深圳羅湖、皇崗兩個口岸每日平均過境人數約為25萬人次,高峰時達到40萬人次。據皇崗口岸部門統計,去年1月,皇崗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后,日均2萬人次香港客夜間來深圳消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香港人約有20萬人,他們形成原汁原味的港人社區:說著粵語,偶爾夾雜著口音明顯的普通話。他們是深港雙城記中的主角,他們也是一只腳在香港,一只腳在深圳的兩棲人群。
深圳樓市中銷售的比例,據地產公司統計每年都占深圳樓盤銷售總量的15%左右,有專家表示這個比例還在上升,拿香港的高工資,來深圳消費生活是一種模式。譬如那些每周末都來深圳松骨喝茶購物的港客群;在深圳工作,也在深圳生活并且買房的香港年輕人。
盡管有很多香港人希望長期在這邊生活,沒有雙城區分,雙城變成一個城,甚至有專家提出“納深入港”這樣的方案,香港人梁先生告訴記者的事實更讓人困惑,小孩子讀書沒辦法,深圳的港人貴族學校一個孩子一年要人民幣4萬到5萬元,而他兩個孩子一年就要近人民幣10萬元;其次,醫療保險沒有掛鉤,生病了還要回香港治。另外,深港醫療服務水平的差異,令香港的保險機構也不認可深圳醫院資質,在港購買的商業醫療保險也無法兌現。這些現實的問題同樣困惑著像梁先生一樣在深圳生活的香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