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合肥市每套8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供應僅占2%。經濟戶型一上市就被一搶而空。
經濟戶型難找,市場低價房也難覓蹤影。目前合肥市新建樓盤中,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的僅占8%。每平方米在4000元以上的約占12%;每平方米在3000元-4000元之間的占52%。去年合肥市單套40萬元以上的高檔商品房已占據30%的市場。
三年間樓價上漲50
%2002年以來,合肥市的商品房價格如脫線風箏,節節攀升。從2002年到2004年,合肥市新建商品房平均價格從每平方米1856元漲到2791元,房價格上漲了50%。尤其是去年一年,合肥市商品房價格上漲了近30%,而全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才增長10%,僅達到8610元。
在一片看漲聲中,合肥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從2002年到2004年,合肥樓盤交易量從34億元猛增到105億元,住宅峻工面積從167萬平方米增至464萬平方米。然而,在“繁榮”的背后,廣大中低收入的居民在市場上卻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低價經濟戶型住房。
政府的住房保障功能缺位
普通居民迫切需要小房型和中低檔房子,開發商為什么對這么明顯的市場信號視而不見呢?安徽農業大學管理學院阮文彪教授指出,種種跡像表明,合肥樓市目前處于市場機制失靈的狀況,靠市場機制已經解決不了廣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
他說,房地產市場是個競爭不充分的市場,開發商實際上處于壟斷地位,購房者因信息不對稱,對建房成本和開發商的利潤一無所知,處于非常弱勢的一方。建多大的房子,定什么樣的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開發商說了算。建高檔的大房子利潤高,又能炒賣出去,開發商憑什么要給老百姓蓋經濟戶型?
合肥市房地產管理局的一位人士分析說,其實合肥市也只有40%的購房者買得起每平方米3000元以上的房子。市場機制失靈造成住房供應結構的不合理,這是合肥市房價漲幅過快的重要原因。
既然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靠市場解決不了,合肥市民又把目光投向了政府,指望經濟適用房建設能一圓自己的“住房夢”。然而現實再次讓他們失望:這幾年合肥市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基本是個空檔。2002年,因經濟適用房建設中出現問題,合肥市停止了當年的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計劃。2003年和2004年全市經濟適用房的竣工面積還不到70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單位集資房和城市拆遷還建房,完全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房基本上沒有。
經濟學家、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韋偉教授說,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就要依靠政府,政府應該發揮保障的功能,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按照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樓市黃金分割比例”,經濟適用房比例應達到投資面積的20%,這樣的住房供應結構才算合理。安徽省建設廳也規定全省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不得低于當地普通住宅建筑規模的20%。然而面對合肥市近兩年經濟適用房建設的現狀,安徽農業大學阮文彪教授分析說,合肥市房價的過快上漲,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滯后有很大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說,政府缺位了,公共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政府“補位”卻沒有“到位”
今年年初,合肥市民終于聽到了一個盼望已久的好消息:合肥市年內將開工建設5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住房,以平抑上漲過快的房價,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然而政府“補位”卻沒有“到位”。合肥市這次推出的經濟適用房,80%用于城市危舊房改造及市政重點工程建設中的拆遷戶安置,只有20%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地方媒體在解讀合肥市經濟適用房政策時,指出去年合肥市全年的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為500多萬平方米,施工面積達到1110萬平方米。在這樣的背景下,合肥此次開建的5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對于樓市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肯定不能對合肥的房價造成震撼,起不到很多百姓盼望的“平抑房價”作用。
有專家分析說,除了受土地和財政等一些因素制約外,政府這樣的決策背后是不是還有“苦衷”?是不是還有多方利益在博弈?
——合肥房地產業一年投資超過百億元,正在成為支柱產業,對拉動消費和GDP增長效果顯著。如果這時候房價下來了,勢必影響投資,導致GDP增長速度放慢,經濟增長目標會不會受到影響?
——正是因為合肥的房價漲幅較快,省外的房地產開發資金紛紛涌入合肥逐利。如果房價上漲不快或者下跌,是不是影響到招商引資的數額?
——土地已成為政府經營城市的重要工具,政府依靠土地出讓獲取大量資金,成為重要的財源。目前合肥市城區一畝土地出讓金能達到幾十萬元,好的地段則達到百萬元。如果大量土地劃撥建設經濟適用房,如果房地產市場不被開發商看好,政府的土地收益還能有這么多嗎?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說,如果市場機制失靈,政府調控也失靈,那么老百姓的住房夢真的難圓了。
作者::盧堯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