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凱 北京報道
2005年6月27日,中原集團董事局主席施永青在香港宣布,將以個人名義出資1億港元在港創辦免費日報《AM730》,新報紙將于今年第四季度面世。
“我辦報紙跟地產沒有關系,這將是一張獨立的報紙,而不是中原的喉舌。”施永
青告訴本報記者,“我是一個商人,所以(辦報)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這條路走得通,有錢賺。當然,我也想通過辦報讓年輕人養成看報的習慣,讓他們看到香港的希望,看到還有什么路可以走,有什么角色可以扮演,有什么能力可以發揮。”
辨癥施治
施永青為新報紙取名《AM730》,意即“清早7點半”,報紙將有40-50個版面,內容涵蓋國內、國際新聞,同時側重體育和娛樂報道。《AM730》將考慮在港九鐵路、輪渡碼頭、大廈、寫字樓和地鐵門口免費發放。
對于新報紙的策略安排,施永青是在多年觀察香港報紙之后“辨癥施治”。
針對香港現有報紙出現的讀者群老化現象,《AM730》的目標讀者鎖定已經開始工作的年輕人。中國人習慣說上午7點半,而原本英文的表達方式是“7:30 a.m.”。施永青把二者結合,并表示會更多采用網絡上的流行語匯,以此增加對年輕人的親和力。“我們的報紙要年輕化,年輕人還有很長的生命要度過,早上7點30就是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朝氣蓬勃,有生命力。”
施永青選擇年輕讀者,也是認為他們充滿希望。“回歸之后香港有些人對中國共產黨是有些擔心的。很多香港媒體利用這種情緒總是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好像是為人民爭取些福利啊自由啊,結果演變成單純地指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叫人家小心這個小心那個。另外受西方媒體影響,總是覺得新聞就是壞消息。香港很多報紙現在都是說什么已死,什么已亡,什么都沒有希望,年輕人怎么可以沒有希望呢?”
免費報紙的經濟命脈完全維系在廣告收入上,施永青強調,他的報紙版面面積為香港普通報紙的一半,而且翻開任何兩個版,都會有內容而不會被廣告占據。施永青認為,對于打廣告的公司來講,廣告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廣告被人看見的機會有多大。“現在一些報紙廣告很多,但是讀者一看,那一疊都是廣告,于是看也不看就放到一邊了。”
“蘋果日報出現后,香港的傳媒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先不說他的政治立場,主要是他是大規模專業地去經營的,”施永青說。這種變化在他看來,意味著一場正在進行的淘汰:“由于香港以前的報紙都是小本經營,最近幾年倒閉了很多,比如華僑日報、天天日報、快報,也有些報紙如晨報、星報都有壓力,盈利不高。我知道這個淘汰還沒有完成,一家報紙倒閉了,我可以去搶他的讀者。”
內容至上與“馬后炮”管理
淘汰尚未完成,利益格局有待重新劃分,競爭就在所難免。施永青透露,在知悉了他辦報的打算之后,《星島日報》報業集團也已經著手創辦免費報紙,并且仰仗其現有平臺,動作比施永青還要快。
而施永青心頭最重要的超越對象,是《都市日報》,香港迄今規模最大的免費報紙。施永青將《AM730》最初的發行量設定為12萬-15萬份,最終達到超過30萬份的規模,與《都市日報》等量齊觀。
施永青深信,讀者并不會因為報紙免費,就多讀一份,因此決定在內容上創造自己的優勢。“《都市日報》創刊14個月就賺錢的原因是他是當時惟一的這么大規模的免費報紙。以前《都市日報》在內容上投入不多,編采人員也不多。好多資料是拿路透社、新華社的消息,寫一點上去就算了,現在有數張免費報紙出現,在內容上的競爭將會加劇。所以我們內容上投資一定要加強。”
除了投資,施永青還拉來《都市日報》的不少員工,有管理者,也有采編人員。施永青說:“我用人不是精挑細選,機緣巧合就用了。關鍵就是要一路做一路學。如果一個人不是全心全意的話,有再大本領也沒有用。我們是用團隊,不是用個人。”目前新報紙的董事會有6名成員,其中3人自《都市日報》創刊之初就參與工作,目睹其成長,另外三人包括施永青和來自中原集團的財務和行政工作的管理者。而施永青雖然擔任董事會主席,但是并無具體行政職務。
“他們連椅子也沒有給我留一張。”施永青笑言,“他們只是在報紙的方向上面,一些重大策略上跟我商量一下,有時候甚至不商量也可以。我這個人管理上是放馬后炮的,看到了問題才提出來,我不會想辦法去防止犯錯誤,我相信在犯錯的過程中我們才會學到東西,我不會做一萬件事情去防范萬一,我就讓他們去嘗試,總結經驗就可以了。”
一億港元的辦報“實驗”
關心施永青辦報的,除了香港和海外媒體,還有國內地產界。施永青曾于1978年與好友王文彥共同出資組建中原地產,經過25年發展,中原地產從一間兩人合用一張辦公桌的小公司成長為國內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房地產代理企業集團之一。旗下8000多名員工中,有4000多名在內地,2004年全年收入超過7億元。
曾經提出“專注才有力量”的施永青分心辦報,這看來似乎并不專注。你可以認為他是“心血來潮”,因為他自己也承認“三個月前才有的這個想法”。然而施永青可能不盡同意這種看法,他向記者強調,他對媒體的專注由來已久。“我對香港的傳媒一路都很關心。我為幾家報紙撰寫專欄文章,在電臺也做過節目。”
2002年,《都市日報》在香港創刊。其管理者曾向施永青了解市場情況,征詢意見。施永青的辦報理想也與《都市日報》有著很深的淵源。“后來我發現他們的廣告費比其他報紙都高而且沒有折扣,我覺得他們做得一定不錯。”
施永青的這次思考和選擇,很像當年中原地產創辦之初的情況。70年代末,香港不少公司打著房地產代理的旗號參與炒房,而施永青認為,代理行的客戶希望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如果代理行也參與炒房,就直接與客戶形成了利益沖突,于是他為中原選擇了純粹做代理的道路,并在第一個月就開始賺錢。現在,施永青認為,免費報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因為它避免了報紙與讀者的利益沖突:“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廣告,而廣告的收入依靠報紙的讀者群。報紙的一個價值來源于他的讀者,因此就不應該收讀者的錢了。”施永青說:“我覺得免費報紙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國外也有這個情況,免費報紙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有些地方甚至占到30%-40%。”
這個理想將花費施永青個人1億港元,這筆錢在他個人財富中占多大比重,施沒有透露。施永青與王文彥各擁有中原集團45%的股份,而后者因與施在公司管理方面意見不和,于1992年退出公司管理。施永青在200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實我們這幾年,光是股息就分給他(王)超過兩億(港元)。”1億港元對一直掌舵中原的施永青權重幾何,由此可粗略估計。
而施永青更為看重的,似乎是一次實踐辦報理想的機會:“我不是個很有錢的人,一億對我來說也是很大一筆錢。但是我的員工會有薪水拿,租用別人的物業,業主會有收入。即便最全賠了也無所謂,畢竟我做了一次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