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瓊瓊 上海報道
“‘聯華’、‘華聯’兩大超市最終是要合并的”,張新生在電話里嘆了口氣,“這個話題太敏感,不便多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百聯集團要在3年內完成內部資產的整合,壓力很大啊。”
照理說張新生近日剛剛當選04-05年度“中國零售業十大風云人物”,心情應該不錯,但與同榜提名的國美黃光裕、永樂陳曉相比,作為百聯集團的掌門人,張還承擔著更多創建“典范”的責任,而與同樣入選的家樂福施榮樂比較,張新生則感到了“入侵者”的壓力。百聯集團成立以來一直在人員、業務結構等方面做著整合的努力。
超市整合難題
2004年10月,百聯成功將旗下上市公司“第一百貨”吸收合并“華聯商廈”,組成新公司“百聯股份(600631)”,市場普遍認為,百貨板塊的整合相對容易,因此百聯整合的第一步必然選擇百貨。
第二步就是,聯華超市(HK 0980)與華聯超市(600825)合并。如果說百貨講究個性和品牌,超市則講究連鎖,降低采購成本。百聯旗下的超市有聯華超市、世紀聯華、聯華快客、華聯超市、華聯羅森、華聯吉買盛等六大品牌。而其共有品牌的商品達到80%以上,如果實現統一的物流配送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維護品牌的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聯華超市和華聯超市的合并不但可以減少同業競爭,而且也減少了品牌維護的成本。”專門從事零售業策劃的專家、萬馬堂廣告公司總經理沈毅認為。
“聯華超市的經營狀況要優于華聯超市,而且聯華超市是在H股上市的,所以大部分情況是聯華超市兼并華聯超市,形成整體后實行統一核算和統一物流配送。”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零售業分析師徐曉芳分析。
但是,上海商業技術學院吳建國教授對合并的可行性表示了質疑,“聯華、華聯的合并涉及到A股和H股兩個市場,操作的難度很大;另一方面,華聯超市70%的門店是加盟店,如果聯華超市合并了華聯超市,很難向華聯的加盟商交代。”
“其實需要整合的何止聯華和華聯。別的幾個超市品牌定位也非常混亂,而且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遺憾地說。他告訴記者,原先百聯把華聯吉買盛定位為高端品牌,而世紀聯華定位為中低端品牌,但實際上,兩個品牌的功能并不明確,因此同業競爭的情況在所難免。
外資的壓力
“如果不趁早理順關系,加快內部整合的速度,百聯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分析師徐曉芳的話擊中了百聯的要害。
公開資料顯示,百聯集團的業態組合在今后八年的發展中,將以超商、百貨、生產資料為核心業務,按照百聯的計劃,到2010年,核心業務的業務收入和利潤貢獻將占整個集團業務收入和利潤的75%至80%。雖然百聯集團商業連鎖部分2004年已經以676.3億元銷售額、5493家店鋪的業績,名列全國首位,但是,它的競爭對手沃爾瑪2004年營業額達到了2881.89億美元,是百聯的34倍。根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1994年進入中國的家樂福,2004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已達162億元,平均單店銷售額已達2.9億元,相當于國內大賣場單店的最高水平。可以推算,家樂福在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所建的零售企業幾乎沒有出現過虧損。
安永(中國)零售及消費品業務合伙人李港衛用“面目全非”來形容五年后的中國零售市場。“到時候競爭格局將完全改變,外資將大舉進攻中國市場。”
所幸的是,中國本土的零售企業,特別像百聯這樣具有“典范意義”的大鱷擁有雄厚的“家底”,開店的物業都屬自己擁有,不用交納地租,比外資零售商具有先天的優勢。“國外零售商在中國難以得到最佳的零售地點,難以快速買到房產,這將阻礙擴張計劃。”李港衛解釋說。
百聯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想要輕裝上任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兩年多來,百聯的整合之路從來沒有停歇過,我們也看到了它‘邊收購,邊整合’的動作,但畢竟百聯太龐大了,困難也很多,如果百聯要實現整體上市,要迎戰外資的挑戰首先必須完成內部整合。”徐曉芳表示。
的確,令張新生煩憂的是,百聯整合的阻力太大,速度太慢,而那些虎視眈眈的外資零售企業可早等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