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三個男人一臺戲:平安銀行股權變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0日 15:0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賈玉寶 北京報道

  林紹良、馬明哲、龐約翰,三個掌舵各自金融帝國的男人,因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銀行,聯系在了一起,并共同講述了一段中國故事。

  事起于福建亞洲銀行(下稱“福建亞銀”)的轉讓。福建亞銀系印尼僑領林紹良于19
93年通過其旗下公司與中國銀行合作成立。迭經中亞銀行(林氏集團支柱產業)重組,林紹良決定轉讓福建亞銀。

  在眾多的收購選擇中,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似乎對福建亞銀情有獨鐘。按照馬的思路,福建亞銀雖小,但很干凈,平安集團缺的只是一張銀行牌照而已;此外,平安還能借此增進與中國銀行的關系。

  而福建亞銀對龐約翰,這位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匯豐控股”集團主席的誘惑首先在于,他對中國平安的持續信心——這一切均從屬于其中國戰略。

  然而,從商業邏輯來看,細節也許更為重要。從各持有平安銀行(由收購后的福建亞銀更名)50%的股權,到由中國平安通過其旗下的平安信托再注資增持至73%,同時又不去一舉改變合資銀行的性質,雙方都在進行博弈。

  林紹良轉讓福建亞銀前后

  事情要追溯到印尼僑領林紹良在中國,尤其在其老家福建的投資。

  林紹良,系戰爭原因,早年輾轉到印尼落腳,后在多個領域從事商貿,并逐步發展壯大,進而締造了林紹良集團。該集團由三林集團和林氏集團兩部分組成。三林集團即三林經濟開發企業有限公司由林紹喜、林紹良和林紹根三兄弟創建于上世紀60年代。林氏集團則由林紹良和印尼另一企業家林文鏡合資組成,兩家各占股份40%。

  而林的“金融大王”之稱,則來自于其一手創辦的中亞銀行,后該行成為林紹良集團的主要支柱,并發展為印尼最大的私營銀行。林紹良本人是該行的最大股東,占24%的股權。

  改革開放以后,林紹良開始前來中國內地(主要在福建)投資,領域涉及房地產、酒店、工業區等。

  1993年6月,中亞銀行旗下的香港中亞財務有限公司與中國銀行旗下的福建信托咨詢公司合資成立的福建亞銀正式開業,雙方各出資1500萬美元(后總增至5000萬美元),總部設在福州市。

  至此,林紹良成為福建亞銀的名譽董事長,林委托其生意伙伴林文鏡任副董事長(董事長由原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行長宋慶擔任),并聘請國際資深金融人士林浩生任總經理。銀行內設信貸及業務拓展部、外匯及資金部、國際業務部等,主要從事外幣領域的銀行業務。

  但福建亞銀在以外幣業務見長的中國銀行和隨即進入的外資銀行面前,規模小,競爭乏力,日益被邊緣化。據平安保險此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到2004年底,福建亞銀凈利潤僅為人民幣300萬元。

  業務發展不暢,加之中亞銀行的重組危機,使得林紹良開始考慮卸下福建亞銀這塊包袱。

  在上世紀末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中亞銀行因發生擠兌,陷于財務困境,印尼當局成立的印尼銀行重組機構將中亞銀行收歸國有,并向外資出售了大比例股權。

  雙重境地之下,轉讓所持福建亞銀股權自然在林的考慮之中。此時,因央行政策規定,福建信托咨詢公司并入中國銀行總行,而處于上市前期的中國銀行同時也在考慮福建亞銀股權的剝離問題。

  面對這樣一個收購題材,對于信誓旦旦要進軍銀行業,進而締造金融帝國的馬明哲來說,可謂天賜良機。

  馬明哲為什么選擇合資銀行

  早在2000年7月,馬明哲在一次推介會上表示,平安的目標是建成與美國花旗集團一樣的中國一流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集團。而平安1999年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平安未來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范圍”中,銀行服務赫然在列。

  “之所以選擇福建亞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收購代價較低。”深圳某銀行計劃資金部人士稱,收購國內大的銀行,包括股份制銀行,涉及問題較多;合資銀行則因規模較小而不會深藏不良資產黑洞。“自然,資金問題是中國平安首先要考慮的,小銀行可以直接拿下來。”該人士說。

  2003年前后,收購談判陸續展開,至2003年12月,收購完成,整個過程不到兩年時間。

  這次收購路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分別收購,即由平安信托收購福建信托咨詢公司持有的50%股權,由匯豐控股收購香港中亞財務有限公司所持的50%股權。為此雙方各注資約2000萬美元。

  其間,為完成收購,平安信托還先期進行了自身增資。因為按賬面價值計算,平安信托收購福建亞銀至少需要2500萬美元,即超過2億人民幣。為此,平安信托于2003年10月由注冊資本金5億元增資擴股至27億元,以完全滿足央行政策規定。(央行1994年下發的《關于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暫行規定》,信托投資公司投資累計金額不得超過資本金的20%)

  但是,只持有50%的股權,對于一心謀劃銀行的馬明哲來說,顯然余興未盡。隨之,談判在中國平安和匯豐控股之間重新開始。

  根據談判協議結果,平安信托向福建亞銀再注入2300萬美元,進而將注資額增至5000萬美元,而匯豐控股在福建亞銀中所持的50%股權被稀釋至27%,平安信托則持股73%。

  但問題的另一面在于,即便是73%對27%的持股比例,平安銀行仍然屬于合資銀行。中國平安為什么沒有一舉將平安銀行變為中資銀行?對此,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孫建一的解釋是,銀監此前沒有先例,但不排除繼續增持的可能。

  然而,事實在于,在2006年12月底之前,保留合資銀行的性質,對平安銀行來說,或許更為有利。一是稅收優惠,相對于中資銀行較低的稅率(中資33%,外資和合資15%-30%),對平安銀行一年半的發展來說,是頗為重要的。

  而在銀監會批準下,將總部遷往上海,并在福州設立分行,意味著在監管當局默許下,平安銀行獲得了一張全國牌照。

  龐約翰的中國交易

  匯豐控股主席龐約翰向以精明著稱,從19歲進入匯豐,積37年時間,從一名普通雇員,變為匯豐控股的掌舵人,可謂閱歷豐厚。也因為此,對于匯豐控股的整體戰略,他的考慮也格外獨到。

  香港知名財經分析人士原復生曾經這樣歸納匯豐控股的經營策略:以保守的傳統方式營運,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從亞洲地區積聚龐大而低成本的資金,不斷謹慎進行收購,把營運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向新業務灌輸保守管理的傳統,如此類推,循環下去。

  作為和內地關系密切的外資銀行之一,匯豐控股的內地戰略可謂蓄謀已久。早在2000年5月,匯豐控股就把其中國業務的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浦東,以統籌內地業務發展。最近四年,匯豐控股在內地的業務蒸蒸日上,涉足銀行、債券、保險、電子商務等多個金融領域。

  就收購內地銀行而言,匯豐控股先是于2001年12月購入上海銀行8%股權,再于2003年收購福建亞銀50%(后稀釋為27%)股權,后又于2004年8月斥資144.61億元收購交通銀行19.9%股權。

  除銀行外,2002年10月8日,匯豐控股與中國平安正式簽署《認購協議》,匯豐控股以6億美元價格認購中國平安10%的股權。

  匯豐控股所持平安銀行的股權被稀釋后不久,也獲得了對中國平安的股權的增持。時間在2005年5月。匯豐控股通過其全資附屬公司匯豐保險集團有限公司以81.04億港元(合10.39億美元),增持平安保險已發行股本的9.91%。收購完成后,匯豐控股持有的中國平安的股份增至19.9%。

  北京一位金融分析人士稱,成為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后,匯豐控股實際已間接控制平安銀行,這種股權關系顯然比跟進增持平安銀行股權更為順暢。

  雖然如此,匯豐控股在中國的市場戰略依然遇到了新的拐點。

  2005年6月中旬,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北京表示,目前沒有提高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股權比例的安排(20%)。但隨著中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明年年底會進入一個新時期,銀監會將在適當時候研究這些問題。這意味著,短期內單個外資金融機構在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仍將面臨20%的上限(合資銀行不屬此列)。

  銀監會副主席史紀良同期亦表示,在參與中國銀行系統改革的進程中,外資銀行可能受到限制,即只允許在不超過兩家中資銀行中持有股權。

  持股比例和持股家數的限制,對匯豐控股說,意味著在持有上海銀行和交通銀行股權后,對于業內流傳的中國平安收購廣發行一事,將愛莫能助。因此,平安銀行目前的問題雖然不用擔心,但規模的壯大和后續的發展仍然面臨新的困境。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