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禁鮮令”無疑給企業提供了一個降低鮮奶加工比重的口實,此舉必然導致生鮮牛奶需求下降
記者近日在山西省一些地區發現,今年以來,山西省牛奶收購價格大幅下滑,奶農遭遇“賣奶難”、“賣牛難”等一系列問題,經營舉步維艱。據中國奶業協會的專家介紹,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等地的我國主要原料奶基地普遍遇到了上述難題,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
“倒奶”“殺牛”的現象。
針對目前奶價下跌、奶牛“縮水”的現狀,不少專家指出,今年以來的奶業市場價格波動,固然有市場本身價值規律的作用,但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反常現象值得深思:奶制品銷售量在逐步上升,而原料奶采購急速下跌;乳制品價格波動不大甚至略有上調,而原料奶價格卻“一瀉千里”……專家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與奶產業相關的“標準”模糊和缺位有關。
山西省陽曲縣自然條件差、資源少,多年以來一直是國家的貧困縣。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飼養奶牛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縣委書記趙偉東告訴記者,近半年來,牛奶價格一路下跌,從0.85元/斤下降到了目前的0.6元/斤左右。而且飼料價格比去年上漲不少,同期價格由每噸1300元逐漸漲到現在每噸1500元。多數奶牛飼養戶不僅賺不到錢,而且開始賠錢。
陽曲縣北鄭村的奶牛飼養戶裴拴柱對記者說,按目前的飼料、電費等成本價格計算,每斤0.65元的奶價只能勉強持平,人工就算白貼進去了。若遇上奶牛生病,一次就得花上千元。而且養奶牛不像開機器,想停就停,賠錢也得給它們吃喝。幾個月下來,家里的積蓄也快花完了。
今年61歲的村民胡忠亮滿臉愁容地對記者說,去年5月份,他向親戚朋友借了將近4萬元買了兩頭奶牛,養了不到一年,又添了兩頭小牛,全家人正歡歡喜喜的時候,牛奶價格下跌了,奶牛也不值錢了,全家人都快急死了。
一些專家指出,“奶牛熱”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但還不足以造成原料奶價格在短時期內大幅度“跳水”。而且從中國乳制品的需求增量和奶牛增長速度來看,奶牛養殖還不能說是“過熱”。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底中國的奶牛總存欄量達到1062.9萬頭,如果按人群擁有奶牛頭數的公式計算,已提高到每130個人擁有1頭奶牛的水平,而美國的水平是每28個人就擁有1頭奶牛,相比之下我國還差甚遠。
那么引發原料奶價格“跳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記者采訪了山西省農業廳、物價局等部門以及中國奶業協會的專家,大多數人認為,去年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禁鮮令”是奶業市場波動的導火索,而深層次的原因是目前乳品行業的標準“模糊”、“缺位”。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4年頒布了《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業內俗稱“禁鮮令”),其中規定從2005年10月起禁用“鮮奶”標識。不少專家認為,這是牛奶收購價格下滑的政策原因。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認為,國家“禁鮮令”頒布后,首先在概念上,不論是以生鮮牛奶為原料加工,還是以奶粉為原料還原,均稱為牛奶。目前乳品加工企業一直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價格下跌的困擾,“禁鮮令”無疑給企業提供了一個通過降低鮮奶加工比重、增加奶粉還原制品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的良好機會。此舉必然導致生鮮牛奶需求下降,價格下跌。
據了解,一些國內知名的乳品巨頭在山西地區的原料奶日采購量,今年與去年相比下降40%以上。在山西朔州地區,蒙牛集團鮮奶收購量從去年的每天500噸下降為現在的300噸;在太原地區,古城、伊利、蒙牛三家品牌企業的鮮奶收購量從去年的每天150噸下降到現在的70噸至80噸,下降50%。
據中國奶業協會的調查,在某些乳品市場上,液態奶產品的一半以上是用奶粉還原而成的。太原市農業局的專家分析說,由于原料奶市場處于產業鏈的最上端,乳品加工企業有了還原奶之后,必然會降低鮮奶的收購價,或抬高收購標準,嚴重時就會出現奶農倒奶、賣牛甚至殺牛的情況。專家指出,《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等條例提出的禁止使用“鮮奶”的概念,本意是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反而使乳制品的工藝和品質無法區分,進而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作者::劉礪平 廖元錦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