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戴玉達 發自上海
上海著手為每頭牲畜“嵌入”一張“通行證”,這將有助于增強上海肉食品的國際競爭力。
昨日,上海市相關部門發布《動物電子標識通用技術規范》。根據此規范,上海市
將采用“牲畜識別追蹤系統”,在每只牲畜身上佩戴一個IC卡芯片,這張芯片里記錄著飼養、用藥、防疫和交易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這將作為屠宰、加工、銷售的源頭信息以供食品安全部門監管。同時,由于該芯片采用符合國際動物編碼委員會規定的國際統一標識碼,也是每頭牲畜進入國際市場的安全依據。
中國是世界肉類食品生產大國,其中豬肉總產量和存欄數都占世界水平的一半,去年約為4328萬噸,但出口量僅有25萬噸左右,僅占全球貿易量的6%。導致此結果的最重要原因,是國外市場的技術標準壁壘、我國產品的獸藥殘余和檢驗檢疫工作不完善。目前,家樂福、沃爾瑪等國際零售商的肉食品,都來源于具備“牲畜識別追蹤系統”標識的牲畜。采用國際通行的肉食品安全電子標識,已成為國內牲畜飼養和肉食加工企業必須邁過的門檻。
上海市肉食品加工協會秘書長郁麟駒表示,以豬肉為例,上海市目前每年的供應量約為50萬噸(約1000萬頭),但配有“牲畜識別追蹤系統”的豬肉僅占1%左右,而這個比例在全國來說已經很高。“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門檻不在于這種標識系統的成本,而是管理上的革新。對他們來說,采用這種標識系統,意味著更高的管理要求和更大的規模。”郁麟駒說。
上海市質監局法規處姚明光認為,這張芯片不論對肉食出口還是肉食品安全的市場監管都有重要意義。他表示,盡管上述規范只是一個地方性的推薦性標準,但將對國內更大范圍實行動物電子標識的統一提供范本和技術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