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7月5日訊(記者 李志林 易博文) 農業稅全免之后,農村的各項事業如何繼續向前發展?長沙縣率先實施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6月上旬,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稅費改革綜合試點工作會上,該縣介紹了經驗。到7月初,長沙縣494個村已撤并成238個村,村干部減少800多人,年財政節支600多萬元。實現了財政分配大幅度向鄉鎮傾斜。農村教育、社保等項改革正穩步推進。
農業稅全免后,鄉鎮原來的工作及經濟運轉方式亟待轉變。保障基層政權良性運轉,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農村工作新的焦點。為此,長沙縣于去年啟動了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確定了“整合資源、增強活力、傾斜鄉鎮”的改革思路,村級區劃調整,財政體制,農村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漸次推進,逐一突破。村級區劃調整及村級管理制度改革于去年7月啟動后,全縣村級規模已由每村1000至2000人擴大到3000至4000人,行政村減幅達51.8%,村干部減少4成多,年減少村級行政支出、村干部補貼及人員經費600萬元,在減輕縣鄉財政壓力上發揮了明顯作用。梨鎮原檀木橋村和金秋壩村合并為三合村后,只有5個村干部,村級年支出減少一半。
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啟動后,各鄉鎮以2003年鄉鎮收入為基數,超收額20%以內的全留鄉鎮;超收額20%以上部分,鄉鎮可得55%,鄉鎮理財積極性高漲,有效緩解了鄉鎮財政緊張的狀況。2004年還消除鄉鎮財政赤字、債務6000多萬元。開展的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共撤并生源不足100人的中小學59所,投入學校建設資金4700多萬元,全部消滅了中小學D級危房。開展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民參與率2005年度達到96%,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改革今年春節前發放的低保金就有近200萬元。
正在啟動的鄉鎮機構改革,方案已經出臺。該縣鄉鎮內設機構和事業站所將進行調整和精簡,全面取消自收自支事業編制,富余人員分類予以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