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經濟動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5日 17:30 《時代信報》

  記者 黃光紅

  2005年7月2日,沙坪壩區石碾盤。

  提著從天星橋農貿市場買回的菜,劉玉霞進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盛了滿滿的一盆水,并加入少許鹽,然后將藤菜和茄子放入盆里浸泡。

  “將菜用水浸泡的目的,在于去除菜上殘留的農藥等有毒物質,一般需要30分鐘左右。”身為醫生的劉玉霞十分注重吃的安全,她給記者解釋道,她很擔心買回家的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因此,每次從農貿市場買菜回家后,她都要采取這樣的辦法來盡量減小蔬菜里的有毒物質殘留量,然后才下廚、食用。

  劉玉霞說,讓她產生這種擔憂的原因是,現在農貿市場和超市里沒有無公害蔬菜賣,而普通蔬菜吃起來讓人不太放心。

  近幾日,記者在對主城區10多個農貿市場和超市調查后發現:除了一家超市有少量無公害蔬菜賣以外,其余農貿市場和超市均看不到無公害蔬菜的影子。

  重慶推行無公害蔬菜的時間有6年之久了,為什么至今還買不到無公害蔬菜?是不是無公害蔬菜基地已經沒有生產無公害蔬菜了?

  八成銷往重慶本地

  6月30日,記者乘車來到了距離璧山縣城3公里的璧山城北無公害蔬菜基地。

  基地一塊接一塊的土地上,幾乎清一色種的是番茄。這些番茄長勢良好,密密麻麻地掛滿了紅色的果實。

  時值下午3點,火紅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得人心發慌。新堰村66歲的農民楊國全頂著烈日,正仔細地給自己的番茄澆水。“天氣這么熱,不給番茄多淋些水,番茄就容易死掉。那樣損失就大了。” 他告訴記者,番茄長得好,能給一家人帶來不錯的收入。

  楊國全的番茄地有1畝多。自今年初以來,這塊地里的番茄已經出產了近萬斤,為他家增加了4000余元的收入。八、九月份后,這里又將種上秋黃瓜、大白菜等蔬菜,預計還可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這比過去種莊稼好多了!”楊國全說,“以前,這塊地每年種一季稻谷,最多只能產1000斤谷子,如果拿去賣,只有幾百元的收入,僅僅相當于現在種蔬菜得到的收入的零頭。”

  比起楊國全,50歲的羅華中似乎更加高興。“今年,番茄的價格較好,每斤平均能賣4角多,而且供不應求。每天上午,都有許多重慶和外省的菜販來這里收購。”她笑著給記者介紹,她家共種有4畝番茄,除去種植成本后,每畝能凈賺3000多元。今年1到6月,她家種番茄的收入就達到了1萬多元。

  記者注意到,基地內農民所住的房屋,全部是整潔漂亮的、外墻經過粉飾了的一樓一底的磚房。62歲的張龍全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基地里的農民日子過得很舒服。

  據璧山縣農業局園藝站站長羅治平介紹,璧山城北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7000畝,年產無公害蔬菜6萬余噸、產值8000萬元。其菜品在早春以番茄為主,早秋以大白菜、甘藍、黃瓜、豇豆、萵筍為主,主要銷往重慶、云南、貴州、陜西等地,其中,重慶的銷量占80%左右,由于產銷兩旺、收入不錯。

  重慶市農業局蔬菜處處長劉紅雨告訴記者,自1999年開始推行無公害蔬菜以來,重慶目前已經建立了45個無公害蔬菜基地,年產無公害蔬菜40萬噸左右,其中大部分在本地銷售。

  混跡于普通蔬菜中

  基地產銷兩旺,市場難覓蹤影,問題出在哪里呢?

  “其實,重慶的農貿市場和超市里有無公害蔬菜賣,只是由于被人與普通蔬菜混在了一起,且價格、外觀與普通蔬菜無異,才造成了市場上基本上沒有無公害蔬菜賣的現象。”重慶市蔬菜協會秘書處的錢應高一語道破天機,這叫‘有菜無市’。

  “誰說沒有無公害蔬菜?我的菜就是從白市驛無公害蔬菜基地進的,絕對是無公害蔬菜。”在沙坪壩區陳家灣農貿市場,一位菜販拍著胸脯對記者說。

  另一位菜販也稱,他賣的菜是每天一早從歌樂山的無公害蔬菜基地購進的,只是沒有打無公害蔬菜的牌子賣而已。

  在北京華聯超市沙坪壩店蔬菜攤區,一位營業員見記者到處尋找無公害蔬菜,便將一攤位上的番茄和黃瓜介紹給了記者,不過,這些無公害蔬菜也如記者在其他地方見到的一樣,沒有任何表明其身份的標志。

  重慶市農業局市場與經濟信息處副處長陳朝軒證實說,現在市場上賣的蔬菜中,有一部分就是無公害蔬菜,但卻基本上沒有貼上相關的標志,所以很難與普通蔬菜分清楚。

  花錢不討好的標識

  根據《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規定,蔬菜生產者、經營者和蔬菜基地可以申請無公害蔬菜認證,經認證的可以使用無公害蔬菜專用標識。

  出于推廣無公害蔬菜的需要,重慶市農業局將這樣的專用標識發放到生產者和經營者手中,但卻并不受歡迎。“很多蔬菜生產者和經營者嫌麻煩,再加上成本方面的考慮,便沒有貼無公害蔬菜專用標識。”陳朝軒說。

  璧山城北無公害蔬菜基地菜農楊國全對記者說,以前他曾經在自己種的蔬菜上貼過這種專用標識,但沒過幾天后,就不想再貼了。“每一個番茄都貼專用標識,麻煩得很。遇到菜販要得多、時間急的時候,還得花錢請人貼,劃不來。而且,標識也要2分錢一個,貼1萬個番茄的話,光買標識的費用就要200元。”他解釋道。

  “就這樣,種蔬菜的不貼,菜販子也不貼。久而久之,無公害蔬菜專用標識就被棄之一旁。”璧山縣農業局園藝站站長羅治平說,這使得基地的無公害蔬菜被菜販子收購后,便與普通的蔬菜混在了一起。

  表明無公害蔬菜身份的另一種辦法同樣也沒能延續下來。據羅治平介紹,三年前,市農業局給各蔬菜基地制作了2000多個裝蔬菜用的塑料箱,璧山城北無公害蔬菜基地從中購買了400多個。不過,這些每個價值30元的塑料箱卻沒有派上什么用場。

  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基地蔬菜就被人從塑料箱中取出,又與普通蔬菜混在了一起。羅治平解釋說,“這樣,既花錢,又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市場不認“無公害”

  在劉玉霞們為買不到無公害蔬菜而煩惱的時候,市場上打了無公害蔬菜標識的菜反而不好賣。

  “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繁出現、社會呼喚安全食品聲音越來越大的今天,這的確讓人不解,但它卻是真的。”羅治平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

  1999年,璧山縣啟動了城北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設,并將該基地蔬菜命名為“璧綠”牌向全市推廣,璧山縣農業局園藝站負責此項推廣工作。該站為此在主城區學田灣、大坪等幾個農貿市場設立了幾個專賣攤位,由專人負責銷售。每個攤位的旁邊,還立有一塊廣告牌,上面是對“璧綠”牌蔬菜的詳細介紹。

  “開始兩個月,盡管基地蔬菜的價格比同一市場內的普通蔬菜高1角至2角,但仍然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購買,每天每個攤位能賣近千斤蔬菜。”

  “很快,這引起了同一市場內其他菜販的嫉妒,他們大幅度下調蔬菜價格,使其蔬菜價格與基地蔬菜價格的差距從最先的1角至2角,擴大到了4角至5角。” 羅治平說,迫于無奈,他們也不得不下調基地蔬菜的價格。

  這樣一來,市民們看見基地的蔬菜降價,逐漸對基地蔬菜的品質產生了懷疑,加上一些菜販子將自己賣的普通蔬菜標榜為無公害蔬菜,造成市民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無公害蔬菜。半年后,基地蔬菜在幾個專賣點的生意一落千丈,少人問津。

  不可思議的是,“璧綠”以普通蔬菜的身份出現在農貿市場后卻十分暢銷。

  重慶市蔬菜協會秘書處的錢應高也介紹說,在重慶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盤溪市場,之前也有不少菜販打起招牌批發無公害蔬菜,但沒過多久,由于其它一些批發普通蔬菜的菜販也公然以無公害蔬菜的名義批發蔬菜,使無公害蔬菜批發者的生意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后來,無公害蔬菜就逐漸混跡于普通蔬菜,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市場準入制是關鍵

  無公害蔬菜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這與無公害蔬菜的生產經營方式有關。”錢應高認為。

  目前,重慶的無公害蔬菜基本上由千家萬戶的農民種植,不能保證每戶農民都按照政府的規定去做。比如,在給蔬菜貼專用標識方面,一些農民可能會去做,而另一些農民就有可能不去做。”錢應高解釋道,在經營方面,目前或者采取的是農戶——菜販——批發市場 ——農貿市場或超市——消費者的模式;或者是農戶——農貿市場菜販——消費者的模式。這就無法讓無公害蔬菜在一種專門的經銷渠道中流通,從而與普通蔬菜區別開來。

  羅治平則認為,沒有實行市場準入制,也是令無公害蔬菜淪落到如此地步最為關鍵的原因。

  “在廣州,由于實行了無公害蔬菜的市場準入制,無公害蔬菜從基地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就有了一種專門的流通渠道。而這樣的流通渠道,正好有效避免了無公害蔬菜與普通蔬菜混淆。因為在這樣的渠道中,自始自終都沒有普通蔬菜參與。”曾經在廣州進行過相關考察的羅治平介紹,重慶沒有實行無公害蔬菜的市場準入制,就不能讓無公害蔬菜有這樣一種流通渠道,無法杜絕普通蔬菜參雜其中。

  羅治平說,要改變重慶無公害蔬菜目前的這種處境,可以推行農場主式的生產模式或訂單農業的模式,但關鍵是盡快實行無公害蔬菜的市場準入制度,讓無公害蔬菜堂堂正正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