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攻 發自東營
技術來源遭對方否認
相關臺灣廠商的否認,使山東東營液晶顯示器項目更顯撲朔迷離。
最近幾日,中國臺灣的三家液晶生產企業先后否認自己向祖國大陸轉讓第六代液晶生產技術。而在此前的6月14日,東營液晶項目的操作公司——山東勝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勝達光電”)特別總裁助理馬開平在向本報記者解釋技術來源時,曾明確說,東營的液晶項目將采用臺灣地區和日本的綜合技術。
6月8日,一期投資9813萬美元的山東東營液晶生產項目在東營市開發區正式奠基。
東營液晶項目第一期投資9813萬美元,第二期投資30億美元,未來10年內投資總額將達到217億美元,到2015年光電產業的銷售額將達到2400億美元。
雖然,馬開平沒有明確說明技術的具體來源,但他強調,在臺灣地區,具有第六代液晶屏生產線的企業只有友達光電公司、中華映管公司和廣輝電子公司少數幾家,如果沒有臺灣公司背景的話,東營的這個液晶項目根本無法完成。
馬開平說,“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屏”生產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由日本廠商研發并掌握,同時它們壟斷著這一市場。1999年,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開始掌握并介入這一技術領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由于中國臺灣地區受制于地域影響力,島內市場容量小,局限了其建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屏生產基地”。因此,臺灣地區的業內人士有意將該項目轉移到祖國大陸。
現在,馬開平的說法遭到了臺灣廠商的否認。友達光電公司明確表示并不了解勝達光電,同時也不會轉讓第六代液晶顯示器技術;中華映管公司也表示此前從沒有聽說過勝達光電,而該公司沒有任何一位員工曾去往大陸;此外,分析人士稱廣輝電子公司也不太可能轉讓技術給大陸企業,因為該公司在臺灣地區的第六代液晶顯示器工廠還沒有量產。
6月24日,記者曾致電山東省發改委,相關人士確認已經核準了勝達光電東營液晶一期項目,但對投資30億美元、注冊資本10億美元以及報請國家相關部門審批等,該人士表示不了解情況。資金瓶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陸液晶領域的資深專家參與了東營液晶項目的論證。他對本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應該說項目總體給我的感覺不好,不過對于其中模塊項目我還是投了贊成票,因為模塊項目中,顯示器后端模塊組裝過程生產的技術含量不高,市場風險不大。而對于整個六代線項目,技術來源、資金來源沒有讓人感到有著落。當時我的感覺是,對六代線不要太認真,它們炒作的味道太濃。”
勝達光電的公司介紹中這樣描述其執行董事、總裁黃志誠:黃志誠先生1991年到日本,在此期間對日本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多方面觀察和研究,回臺后積極推動當地產業升級,其間引進日本先進的PDP、LCD技術,提供給達諅、華映、臺塑等公司相關技術咨詢顧問并協助規劃PDP、LCD項目。此外,亦積極引進LCD液晶顯示器產業所需相關系統,并將LCD生產傳送系統臺灣地區自制化。
上面的介紹將勝達光電的“臺灣背景”作了詳細交代。而浤達光電之所以在維爾京群島注冊,據說是為了避開有關方面的技術輸出壁壘。在臺灣地區,液晶技術限制向祖國大陸輸出。既要避開壁壘,而又坦言“臺灣背景”,勝達光電的這種邏輯關系錯位令人不解。
除了技術來源的問題之外,下一個疑問便是資金問題。
記者了解到,以月產能6萬張基板的生產線來說,液晶四代線投資要人民幣75億元,五代線要100億元,六代線要200億元,七代線則高達3000億元。資金將成為東營液晶項目的重要瓶頸。
“30億美元的巨資,并不容易解決,何況將來的217億美元。”采訪中,東營市開發區的一位官員表示。
記者了解到,即便在上海浦東新區,截至今年4月18日之前的開發開放15年中,累計合同利用外資才252億美元。
對于資金來源的疑問,馬開平回應說:“只要項目有發展前途,資金并不是大問題。將來會依靠勝達光電這個平臺,進行大規模融資。此前,浤達光電已同美國歐亞國際投資集團簽署了融資協議。根據協議,首批12.5億美元資金已基本不成問題。”
另據《東營日報》報道,12.5億美元資金將分作三批,陸續到位。2400億美元市場有何依據?
即使如此,對如此大的液晶項目,中國光學電子行業學會液晶分會理事長董旭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液晶屏生產線是一個“燒錢”的產業,只有不斷擴大投入和規模,才能產生效益,日韓等地企業也是在交了大筆學費之后,才剛剛開始賺錢。但生產線升級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液晶屏價格的下降,使得新上馬液晶的企業盈利前景更加黯淡。
另外,記者注意到,上海社科院2005經濟預測課題組的報告認為,預計到2008年,液晶顯示器產值將增長到770億美元。未來6至8年液晶顯示器市場總量將逐漸趕上半導體,新增市場總量可達1000億美元以上。這與勝達光電所稱的2400億美元的銷售額顯然相去甚遠。即使勝達光電壟斷了全球液晶市場,也達不到2400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