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美娜
“今年2月頒布出臺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現在已經進入了全面配套實施的新階段。”這是記者在全國工商聯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于6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和《中國商會發展報告》出版發布及中國民營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獲得的消息。
“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可能因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迸c會專家紛紛預言。
配套政策:制度體系路線圖已經基本形成
“《若干意見》的最大貢獻就在于第一次確立了國內非公有經濟‘國民待遇’的政策取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微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韓朝華認為。在許多學者看來,《若干意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經濟轉型史上一個重要的政策界碑。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在對待《若干意見》的落實上,反應非常迅速,這一點甚至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
有關《若干意見》的配套政策也陸續浮出水面。與各部委紛紛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相呼應,一些省市的地方政府也已經或正在制定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配套文件或實施細則。
“到目前為止,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構架已經基本形成。”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中再次強調。
據黃孟復在此次座談會上披露的數據統計:“2004年,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超過了60%,吸納就業人口超過1億,我國私營企業的數量達到了365萬家,當年新增私營企業65萬家,新增注冊資本1.26萬億元;各類民營企業已經實現了我國70%以上的對外出口;在全社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各類民營企業的投資比重也超過了40%!
事實上,民營經濟的急劇發展與中央的政策和戰略取向直接相關。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中國創業難和就業難的癥結在于政府各部門的亂審批和亂收費。據周天勇透露,國家每年有統計的預算外收費是5000億元,沒統計在內的預算外收費還有3000億元;而這其中,個體戶、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要比大型企業和其他所有制的企業重,如果清理和取消大量的抑制創業和就業的亂收費,一年能再增加60萬~80萬個微型和中小企業,再增加600萬~800萬人的就業。
據悉,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有關發展環境、國民待遇、市場準入、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重大戰略問題都會被一 一列入。這也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并將成為今后5年我國指導、保護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
制度落實:“無形障礙”
比“有形障礙”更難克服
“雖然外資、大型企業和政府投資在中國政策環境和稅費環境較好,但是個體工商戶、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這些能最大限度容納就業的企業中的弱勢群體,在中國所處的稅費環境和政策環境,在世界上也是屬于比較差的。”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非常尖銳地指出。
現在大家的目光一直在關注:發改委6月19日七個方面清理收費的意見,特別是清理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性收費,這是降低創業者、降低個體工商戶、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社會成本的一個重大利好消息;最終會不會真正的落到實處?最終是否僅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避重就輕而已。
不管是對民營企業保護過度,還是對個體為小企業扶持力度,最終出現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地方給在一些政策的落實實施上,帶來了一些不應出現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綜合改革司司長范恒山坦承,現在來看,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盡管理論上提的比較高,大的理論體系有了,但是怎么把這些大的政策思路具體化為我們自己的操作思路,中間還缺乏一些過渡性的東西。怎么樣把它細化為可以具體操作的過程還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我們一旦細化具體的操作層面,怎樣才能落到實處。我們的“有形障礙”解除了,“無形障礙”并沒有解除,這種“無形障礙”自覺不自覺地來運用各種方式來妨礙政策的落實,我們認為這種“無形障礙”比“有形障礙”更嚴重更難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