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市面臨消化阻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1日 06:49 第一財經(jīng)日報 | ||||||||
金學偉 由于北京人均住房面積已預期可超30平方米,已購但被空置的住房和積壓在開發(fā)商手里的存量房規(guī)模極大,其消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北京房地產的繁榮期很可能已就此結束
北京正試圖通過對二手房交易加征20%個人所得稅,來抬高二手房交易成本,促使更多的購房人轉向一手新房,以擺脫新建商品房交易的低迷狀況。這一“棄二保一”的策略,極顯北京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 大量房屋積壓在開發(fā)商手里 這幾年,北京空置房數(shù)量及空置比例一直是一個謎。有說是1000萬平方米的,有說七八百萬的,有說一年期以上空置面積在300萬平方米左右的,但感覺上總好像不對。2000年,筆者在北京組建金融研究所,住在京城大廈附近的一個并不算新的小區(qū),入夜后每每發(fā)現(xiàn)小區(qū)內近半數(shù)房屋都漆黑一片。感覺上,當時北京住房在個人手上的空置情況就比較嚴重。 近期又統(tǒng)計1992年以來北京歷年竣工的住宅面積與銷售面積,更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百思不解的問題:從1992年到2004年的12年間,北京竣工的住宅總面積為15107萬平方米,其間銷售的面積為9984萬平方米,兩相扣減,要差5123萬平方米。如果說空置面積僅1000萬,而且一年期以上的僅300萬平方米,那么,剩下的房屋又到哪里去了?莫非是從人間蒸發(fā)了?如果不是,那么,這些房屋就在開發(fā)商手里,根本就沒有賣出去。 退一步,如果說1998年前為福利分房,上述數(shù)字算不得數(shù),那么從1998年至2004年,北京商品住宅的竣工總面積也已達11475.3萬平方米,而同期的銷售面積僅8776.3萬,也還有2700萬平方米的多余。2700萬,相當2000至2004年間北京年均住房銷售面積的1.73倍。而以同樣方法計算,從1998到2004年間,上海積壓在開發(fā)商手里的商品住宅只有595萬平方米,只是近5年年均銷售面積的29%。這說明,北京房地產市場的形勢也許要比上海更嚴峻。 除了2700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還在開發(fā)商手里外,2004年,北京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積也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6759萬平方米,相當于近5年年均銷售面積的4.32倍。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即可明白,為什么在房地產調控“木已成舟”的情況下,有關方面會推出“棄二保一”的策略。實實在在是因為:售出的房屋已套在了買房者手里,風險已被分散和轉嫁;更多的商品房則積壓在開發(fā)商手里,有的已積壓好幾年。一旦開發(fā)商挺不住,資金鏈斷裂,對北京房地產市場的沖擊,及造成的金融風險之大,可想而知。因而,這一策略本質上屬“丟卒保車”策略。 房價堅挺原因何在 在七部委聯(lián)手抑止房地產泡沫的文件出臺后,與上海房價快速下跌相比,北京的房價卻保持了相對堅挺,這多少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 但其實從交易角度看很好理解:北京房價的相對堅挺,很大程度是因為北京購房者的平均成本更高,而且其平均成本更為接近。早在1997年,因住房改革——原來的福利分房改為貨幣化分配,一大批為趕末班車的集團性購買,就將北京房價推向了每平方米5478元的歷史高位。雖然在躍上5478元的高位后出現(xiàn)了一些調整,但其最低年份僅4557元,基本上都在4700元一線高位盤整。連續(xù)8年的高位盤整,極大地提高了北京購房者的平均成本,使其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缺乏殺跌的動力。 也許,正因為看到二手房持有者的平均成本較高,而且成本較為接近,缺乏殺價賣出的積極性,因此有關方面才敢放手推行“棄二保一”的策略。 而反觀上海,在北京房價出現(xiàn)飆升之后,上海房價并未緊隨其上,反而步步下調。從1997年的平均每平方米約3200元,直到2000年的2770多元,方才見底回升。短時間的飆升使上海購房者的平均成本相差很大,也使房地產投資的平均收益極高。因此,一有風吹草動,二手房價格馬上下跌,形成一股較大的殺跌動力,并立刻傳遞到一手房市場。 因此,價格的相對堅挺并不能證明北京的房地產泡沫較小。恰恰相反,從歷年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的比例上看,北京房市的泡沫可能要比其他城市更嚴重一點,消除起來的困難也更大。 存量房何時才能消化 各國經(jīng)驗表明,在人均住房從文明程度向舒適程度轉變時,往往是一國房地產最繁榮的階段。這幾年,我國房地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從根本上說,也是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也跟著提高所致。不這樣看,我們對過去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就不能作出準確而公正的評價。 然而,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北京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期已經(jīng)過去。 據(jù)北京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1996年,北京市共有住房建筑面積11741.4萬平方米,使用面積8412.1萬平方米,當年北京市常住的城鎮(zhèn)人口為709萬。以此推算,人均使用面積應為11.86平方米。但在同一個公告中,北京市統(tǒng)計局公布的人均使用面積卻是13.67平方米。經(jīng)計算后筆者發(fā)現(xiàn),原來北京市統(tǒng)計局在計算人均使用面積時,用的是“使用總面積÷(北京城區(qū)+近郊區(qū)+遠郊區(qū)非農業(yè)人口)”。這就說明,北京市統(tǒng)計年鑒公布的已有住房面積,是指上述3種區(qū)域內的住宅總面積。而作為人均面積計算分母的人口,則是上述三種地區(qū)的城鎮(zhèn)人口。這樣算下來,1996年北京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18.72平方米。 如果上述推論正確,那么,根據(jù)北京市人口結構比例,到2004年,北京市上述3種地區(qū)的常住城鎮(zhèn)人口總數(shù)約835萬,而住房建筑總面積,則達到了24000萬平方米,即1996年的11741萬平方米加上1997年以來竣工的12157萬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已超過28平方米。如把正在施工中的6759萬平方米也算進去,則可預期的北京市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積已接近37平方米。按平均三口之家算,戶均近110平方米,已提前達到1998年國家制定的到2010年的人均居住標準,并接近上世紀90年代英、法、德三國平均37和38平方米的水平,超過日本的31平方米——當然,在中國這樣一個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里,所謂的人均數(shù)字往往會掩蓋民眾的實際生活狀況。 任何一個市場,最基本的需求永遠是推動主流趨勢的最根本動力,投機炒作的力量只能在其中順水推舟,房地產市場也不能例外。從各國經(jīng)驗來看,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是房地產需求由旺轉弱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由于北京人均住房面積已預期可超30平方米,已購但被空置的住房和積壓在開發(fā)商手里的存量房規(guī)模極大,其消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北京房地產的繁榮期很可能已就此結束,進入長期低迷。即使低迷期過后,近幾年這樣的榮景也將不復再現(xiàn)。除非以暴殄天物式的大拆大建,再造一個人為的牛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