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賴瑛報道:在一家日系品牌的專賣店里,早上只擺放兩輛樣車,下午一平板車送來3輛轎車,經銷商告訴記者,這些都是顧客早已預定的車輛。車型真的如此緊俏嗎?這是廠家訂單式生產的奏效。
廠家以銷定產
“每天,我們都在填單,填寫顧客訂單與實際銷量,反饋給廠家。廠家根據各個經銷商銷售情況,制定下一季度的產銷計劃,調整下一階段的生產計劃。”幾乎所有品牌的廠家都要求經銷商日復一日重復相同的工作,對于廠家來說,這看似簡單卻重要的工作是制定發展戰略的行為準則。廣州市華佑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蕭振明總經理表示,國際市場上幾乎所有品牌都采取訂單式生產。車型生產組裝KD件,分為進口件與國產件兩大部分,零部件供應體系來源不同,于是,廠家嚴格要求訂貨的準確數據,調節各大配件供應商供貨的準確時間。一邊是接受訂單,一邊控制數量。這看似熱銷的假象,卻真實地在中國車市一幕幕地上演缺貨的現象。“這個月已經交車60輛,接受訂單90輛,如果廠家供貨充足,顧客馬上能提車的話,每月銷量可達170輛。”豐田的經銷商開始抱怨廠家的供貨周期過長與產能不足。
產能爭相擴容
實際上,跨國汽車公司幾乎都在中國大面積播下春耕的種子。我們粗略看看汽車廠家在中國的產能分布:大眾計劃到2008年將產能擴大到160萬輛;豐田的目標是在華形成5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廣本則在去年11月擴建年產12萬輛的第二工廠;同為本田合資企業的東風本田也計劃于2006年初之前將生產能力由現在的3萬輛擴大到12萬輛;同時,本田計劃投資50億元人民幣,到2006年在中國的汽車生產能力由每年27萬輛擴大到53萬輛。福特和旗下馬自達公司合作的南京工廠初期年產能為16萬輛,可擴展到20萬輛;上海通用年總產能可達到48萬輛;韓國現代生產規模達30萬輛的擴建工程將于9月在北京建成;東風有限現有的產能已經擴大到18萬輛;廣汽在2010年轎車產能達110萬輛,商用車23萬輛;一汽海馬第二工廠產能擴大到15萬輛;長安鈴木20萬輛產能擴建竣工;江鈴控股將實現30萬輛的產能;奇瑞在三期工程結束后,也將達到30萬輛的年產能。
經銷商之憂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的專家賈新光表示,汽車廠家制定投資生產計劃,產能設計必須超前,預留部分擴產空間以備用。然而,有專家估算,從目前廠家產能與生產計劃來看,產能閑置率達到30%。去年后半年車市的下挫,導致眾多廠家紛紛調整全年的產銷計劃,今年產量增速明顯收斂。其中部分產能閑置的廠家,當然也將閑置的設備投入分攤計入生產成本中。有分析認為,目前市場上的加價購車部分原因來源于企業將產能閑置所造成的單車增加成本通過加價的方式轉嫁給了消費者。經銷商并不擔心消費者對加價的抗拒心理,畢竟這是市場供需關系的導向。他們最擔心的是,廠家今年10多萬輛的產能,明年20多萬輛,后年增加至30多萬輛,也預示著廠家將給自己專賣店增加等量的銷售任務,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增速真有這么快嗎?恐怕將會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淘汰賽。(子琦/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