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貿易沖突年代 紡織品爭端存在歐美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9日 19:01 中華工商時報 | ||||||||
編者按:日前,本報與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舉辦了一場專題研討會,就目前中美、中歐紡織品爭端中引發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與會專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建言獻策,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形勢、爭端解決機制、建立國內預警機制、轉變出口增長模式、產業調整以及貿易糾紛背后的政治因素等進行了深刻剖析。 專家觀點集納:
●目前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多樣化,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之外,知識產權、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以及勞工標準等大棒也被頻繁使用,使得我們在國際貿易當中非常被動。 ●在解決貿易爭端時,中國的經驗不足,缺乏有效的操作途徑和措施,很多措施出臺太晚,使其效率大打折扣。 ●當前我國的預警系統整體反應機制比較遲鈍,決策不及時,適時決策能防止很多問題出現,因而一個更有效率的預警機制亟待建立。不僅是國家層面,行業和企業也應建立預警機制。 ●除了努力轉變增長方式,中國出口企業也必須認識到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可以考慮通過轉口貿易來繞開壁壘,并且嘗試開拓其他市場。 ●貿易爭端本身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紡織品貿易爭端在中國加入W TO以前主要是小范圍和小規模的,近期的爭端可能意味著中國進入了貿易爭端的多發期。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中國制造與貿易爭端的矛盾。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的崛起與遏制中國崛起的矛盾,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20年來我國的出口導向戰略產生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外資流入以及外匯儲備,因而可以預見,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將會存在于多個方面。中國在戰略和具體策略上都應該反思,做好應對措施。 一、貿易自由化前提下,貿易保護主義加劇 薛敬孝(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國經貿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多樣化,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之外,知識產權、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以及勞工標準等大棒也被頻繁使用,使得我們在國際貿易當中非常被動。例如對于勞工標準,現在很多企業沒有獨立工會,三資企業沒有工會的比例占到了1/3,這樣很容易被他國抓住把柄,限制進口。 謝娟娟(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副教授):當前國際經濟中貿易爭端不斷加劇,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在貿易自由化背景下,各國并沒有放棄對本國產業的保護,許多國家對于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倡自由貿易,對于一些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夕陽產業,則由于利益集團的作用實施貿易保護;二是由于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傳統的關稅非關稅壁壘受到抑制,為了保護國內市場,一些新的更為隱蔽的非關稅措施屢屢出現,如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從而導致貿易摩擦增大。可以說,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不同階段,貿易自由化與保護主義交替出現。 二、貿易爭端解決:雙邊磋商比W TO裁決更有效率 薛敬孝:一般解決貿易爭端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磋商解決;二是向W TO提起訴訟;三是打貿易戰。真正的貿易戰很難發生,歷史上只有一次,那是在20世紀30年代,發達國家的貿易爭端引發貿易戰,美國最先提高了30%的進口關稅,其他國家接著跟進,最后形成了法郎區、英鎊區和美元區三個貿易集團進行抗衡。但今天已經沒有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不大可能發生貿易戰,因此只能選取前兩種更為溫和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劉杉(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在解決貿易爭端時,中國的經驗不足,缺乏有效的操作途徑和措施,很多措施出臺太晚,使其效率大打折扣。我認為當前中國的貿易政策應以實用主義為主,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基礎,一切看是否對中國有利,不能過于理想主義,應將自由貿易與保護措施結合起來,該保護時就該在合理的區間進行保護。 王文先(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副教授):我們在考慮如何解決紡織品和服裝的貿易爭端的時候,有個前提,就是中國已經做出了相關的承諾,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針對協定中的具體規定采取措施。有幾點要闡明:首先,中國在取消配額以后的數據只有兩三個月的,用這么短時期的數據來說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在“短時間內激增是很不充分的,歐盟的很多成員國也認為目前有關中國的數據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其次,薄熙來在最近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出口的紡織品總量增加了約1/3,但銷售額并沒有出現同樣的增幅,某些產品的市場份額(銷售額)甚至同比出現了下降。第三,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將配額的90%,歐盟將配額的70%都保留到了最后,而他們完全可以通過逐步放開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因為并沒有出現“不可預測的導致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的原因。 涉及到具體的爭端解決辦法,主要還是應該通過雙邊的磋商來解決。上訴的周期太長,效率不高。我們為商務部進行的一個統計分析表明,通過W TO爭端解決機制成功解決貿易糾紛的比例占40%。 蔡衛光(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博士生):解決爭端的前提是要了解規則,此次與歐美的紡織品貿易爭端應引起中國反思,只有深刻理解W TO的游戲規則的本質,才能更好地判斷和分析對自己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的是用規則保護我們的權益,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在爭端出現之前就應積極磋商,尋求解決之道。此次與歐美等國對中國紡織品貿易“激增反應迅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歐盟和美國在前三個階段采取不合理安排和過度保護,沒有完成配額放開任務時,我國卻沒有提出申訴和抗議,這說明我們對于規則的理解還很不夠。 韓燕(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博士生):磋商存在很多非經濟性的障礙因素。其實紡織品行業在美國已經是一個夕陽產業,從1994年到2004年美國的服裝業的市場份額從40%降到3.4%,紡織和服裝行業所占GDP的份額只有50年前的1/8。因此美國紡織品的萎縮是產業結構變動的必然結果,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它一些非經濟性的因素的考慮,如本國制造業的大量失業問題、本國制造商的利益,還有考慮多米尼加等中南美國家的利益等等。 三、建立健全行業預警機制,增強反報復能力 薛敬孝:當前我國的預警系統整體反應機制比較遲鈍,決策不及時,適時決策能防止很多問題出現,因而一個更有效率的預警機制亟待建立。不僅是國家層面,行業和企業也應建立預警機制。目前我國的統計法規還不允許企業層面進行獨立的統計工作,這也是統計制度需要改進和健全的地方。 謝娟娟: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長期受到抑制,應該預見到出現“井噴的可能,盡早建立預警系統,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一個有效的預警系統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各司其職。政府應提供宏觀政策指導,并且準確地預測和分析政策的效果;行業協會應正確定位,加大統計力度,擔當起對行業進行整體分析的責任,同時,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中間力量,行業協會還應對政府進行合理的政策建議;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和銷售,要關注市場的變化,并積極研究對自身的影響。 劉杉:中國的行業協會基本由原來的相關政府部門轉化而來。由于其制度形成基礎有問題,因而其既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企業利益,因而其并不能全心全意地為企業服務。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由出口企業自發成立民間的商會,這樣的行業組織才能真正代表企業的利益。如溫州打火機在歐洲的反傾銷案中勝訴,就是因為其行業協會是由企業組建的,真正代表企業利益,其參與應訴,也是爭取使企業的利益獲得最大化。 孫健(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博士生):最近一個月來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增速很快,從5月28日至6月23日,棉織襯衫由略高于1%的增幅發展到5%,這樣下去很快就會達到12%的上限。可見企業會受利益驅動進行生產,而地方政府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和短視行為,所以預警機制當中行業協會的作用應該發揮出來。 王文先:中國應增強反報復能力,烏拉圭回合談判允許在貿易糾紛中進行交叉報復,如紡織品受到不公正待遇,則可以在工業品上進行反報復,可以在服務業上進行反報復。交叉報復與預警機制相結合,可以豐富中國的報復手段。 薛敬孝:中國的反報復能力還很弱。中國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替代國,但很多高端產品國內不能生產,只能通過進口,所以中國對貿易戰可打的牌少,對發達國家的制約有限。 四、企業要轉變增長方式,采取“以質取勝”戰略 薛敬孝:中國的出口企業要改變增長方式。目前中國出口主要還是數量擴張,出口數量增加,但價格下降,企業并沒有得到多大收益,這是一種“悲慘的增長的方式。中國企業應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建立品牌,做到以質取勝。另外一點就是要注重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大研發創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此帶動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但“以質取勝戰略已經提了好多年,一直沒有實現,其原因主要包括:地方保護主義;廉價產品更適銷,導致企業采取低價策略;出口產品中高的加工貿易比例導致假冒產品增多等等。 韓燕:中國的紡織品行業難以實現以質取勝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相互之間打價格戰。如紡織品的配額取消以后,國內企業爭相使用配額,許多企業將運輸方式由海運改為空運,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提高了成本,進一步削薄了利潤,競爭的各方都沒有獲得好處。企業的這種短視行為可以通過提高工資或者加征出口稅等方法來解決,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給企業壓力,迫使其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也促使國內企業優勝劣汰,使更有效率的企業生存下來。除了努力轉變增長方式,中國出口企業也必須認識到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可以考慮通過轉口貿易來繞開壁壘,并且嘗試開拓其他市場。 張曉東(南開大學國經貿系博士生):理論上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具有無限彈性,要提高工資迫使企業提高成本比較困難。入世對國內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很大促進作用,中國不應將眼光都放在美國,應廣泛開拓其他市場。此外在處理貿易爭端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一直依靠低附加值的生產來拉動增長,應適時升級產業結構。在“以質取勝戰略實施過程中,信用體系的建設很重要,要形成良好的誠信機制。 張建東(天津財經大學博士):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增加收益,通過征收出口關稅使企業進行優勝劣汰,并且可以將低端產品逐步轉移到其它發展中國家,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同時也可以在國內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之間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貿易部門擠占非貿易部門資源的問題。 五、貿易爭端的深層次原因:中國崛起與遏制中國崛起的矛盾 薛敬孝:2005年前4個月,我國進口增長回落,出口急劇增長,加大了貿易順差,貿易摩擦很難在短期內降溫,我們應有這樣的思想準備。貿易爭端本身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紡織品貿易爭端在中國加入W TO以前主要是小范圍和小規模的,近期的爭端可能意味著中國進入了貿易爭端的多發期。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中國制造與貿易爭端的矛盾。入世后,“中國制造的產品潮水般涌向國際市場,這一點中國和其它國家都缺乏足夠的準備。當前世界市場供給增長快于需求增長,伴隨著中國出口供給的大量增加,其它新興國家的供給能力也大大提高,由此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供需結構,引起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恐慌,舊的均衡被打破了,而新的均衡尚未建立,由此引發了爭端。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的崛起與遏制中國崛起的矛盾,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僅僅是貿易爭端的話美國不會反應這么過激。近期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紡織品貿易爭端都說明美國現在是在實行“強權經濟,要以此遏制中國的崛起。如何從長遠戰略上應對這種遏制勢力,如何維護我國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崛起,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我們要把握雙贏的方針,在維護我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指導下解決具體問題,任何問題的解決都必須為和平崛起服務,不能因為當前利益損害長遠發展。 蔡衛光:當前中國面臨的很多經貿問題都出現泛政治化的趨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歐美仍然采用冷戰思維,他們不愿看到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想通過政治經濟混合手段瓦解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應該正視問題,積極應對,否則必將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更大的困難。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在磋商和政策方面強硬一些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利益。 張曉東:即使磋商不成功,形成一定的后果,也有挽救的辦法,如1995年美日的汽車貿易爭端,談判破裂后美國對日本豪華汽車征收了100%的高額關稅,隨后日本向W TO提請磋商,一個月后雙方達成了協議,獲得了解決。 六、貿易爭端的反思:出口導向型戰略需要調整 薛敬孝:中國在日本和亞洲四小成功實行出口導向型政策以后,外貿政策也逐漸由進口替代為主轉為出口導向為主。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在實行出口導向政策過程中曾經遇到過多次貿易摩擦,日美的汽車貿易爭端一直持續,之后日本進行了自動出口限制,但最后還是日元被迫升值,引起國內經濟的10年衰退。臺灣也曾出現貨幣被迫升值的情況。四小中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區是城市國家(地區),出口總量小,而中國是大國,因此量的增加就帶來了質的變化。20年來我國的出口導向戰略產生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外資流入以及外匯儲備,因而可以預見,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將會存在于多個方面。中國在戰略和具體策略上都應該反思,做好應對措施。 王文先:2004年發展中國家出口份額占世界的31%,是戰后份額最高的一次,這也反映出國際市場競爭壓力更加激烈。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地位的發展中大國,的確應該重新反思這種出口導向型戰略。 薛敬孝:在出口導向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刺激需求也是一個難題。日本在1980年代中期就提出擴大內需,并采取了許多措施,但至今仍未見成效。主要原因在于其需求結構與生產結構是脫節的。中國也提出要擴大內需,但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加工貿易中存在國內需求與生產結構脫節的問題。同時中國收入方面的貧富差別與地區差別也會影響內需的擴大。 劉杉:中日兩國國內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有差別的。日本的產業轉移導致了產業空心化,從而出現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而中國的問題在于長期以加工貿易為主,造成“悲慘的增長,國內工人收入隨出口增加有限,低收入階層的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緩慢。所以,中國經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收入不高引起的。 (文由蔡衛光整理) 背景鏈接: 與近期我國面臨貿易爭端相關的WTO協議及其影響 紡織品配額的取消,指的是1994年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達成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中第二條中的第6點和第8點,內容如下: 6.在《W TO協定》生效之日,每一成員應將不低于占該成員附件所列產品1990年總進口量16%的產品納入GATT 1994,按協調制度稅號或類別計算。納入的產品應包括下列4組產品中的每一組:毛條和紗線、織物、紡織制成品和服裝。 8.剩余產品,即未根據第6款納入GATT 1994的產品,應按照協調制度稅號或類別計算分下列三個階段納入:(a)在《W TO協定》生效后第37個月的第一天,納入不低于占一成員附件所列產品1990年總進口量17%的產品。各成員納入的產品應包括下列4組產品中的每一組:毛條和紗線、織物、紡織制成品和服裝;(b)在《W TO協定》生效后第85個月的第一天,納入不低于占一成員附件所列產品1990年總進口量18%的產品。各成員納入的產品應包括下列4組產品中的每一組:毛條和紗線、織物、紡織制成品和服裝;(c)在《W TO協定》生效后第121個月的第一天,紡織品和服裝部門應全部納入GATT 1994,本協定項下的所有限制均應取消。 可以看出,根據此協定,W TO成員自1995年1月1日起,應在10年過渡期內分4個階段取消進口配額限制,設限國在前三個階段分別對相當1990年進口額16%、17%和18%的產品取消數量限制,而將49%的產品放在最后一個階段,到2005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全部取消。但實際上歐美等國并沒有完全履行承諾,他們把我國最有出口潛力的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其中美國保留了90%,歐盟保留了70%,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今年配額取消后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大幅增長。 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指的是《中國加入W TO議定書》的第16條,此特保措施是針對所有源自中國的產品所設,其具體內容如下: 1.如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在進口至任何W TO成員領土時,其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則受此影響的W TO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以期尋求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包括受影響的成員是否應根據《保障措施協定》采取措施。任何此種請求應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 2.如在這些雙邊磋商過程中,雙方同意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產品是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并有必要采取行動,則中國應采取行動以防止或補救此種市場擾亂。任何此類行動應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 3.如磋商未能使中國與有關W TO成員在收到磋商請求后60天內達成協議,則受影響的W TO成員有權在防止或補救此種市場擾亂所必需的限度內,對此類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進口。任何此類行動應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 9.本條的適用應在加入之日后12年終止。 這就意味著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起直到2013年,如果中國產品對某個國家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并且導致該國的國內市場擾亂或者存在著市場擾亂的威脅,那么中國就必須采取措施限制出口,否則該國可以對中國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 紡織品特殊限制措施則指的是《中國加入W TO工作組報告》第242段專門針對紡織品的規定,簡稱“242條款,其具體內容如下: 中國代表同意下列規定將適用于紡織品和服務產品貿易,直至2008年12月31日,并成為中國加入條款和條件的一部分: (a)如一W TO成員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涵蓋的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自《W TO協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場擾亂,威脅阻礙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以期減輕或避免此市場擾亂。請求進行磋商的成員在提出磋商請求時,應向中國提供關于磋商請求的原因和理由的詳細事實聲明,并附提出磋商請求成員認為能夠證明下列內容的現行數據:(1)市場擾亂的存在或威脅;(2)在該市場擾亂中原產于中國產品的作用; (b)磋商將在收到磋商請求后30天內進行。雙方將在收到此種請求后90天內,盡一切努力就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達成協議,除非雙方同意延長該期限; (c)在收到磋商請求后,中國同意將對這些磋商所涉及的提出磋商請求成員的一個或多個類別的紡織品或紡織制成品的裝運貨物,控制在不超過提出磋商請求的當月前的最近14個月中前12個月進入該成員數量的7.5%(羊毛產品類別為6%)的水平; (d)如在90天磋商期內,未能達成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則磋商將繼續進行,提出磋商請求的成員可繼續根據(c)項對磋商涉及的一個或多個類別的紡織品或紡織制成品實行限制; (c)項對磋商涉及的一個或多個類別的紡織品或紡織制成品實行限制; (e)根據(d)項設立的任何限制的條件將自提出磋商請求之日起至提出磋商請求當年的12月31日止的期限有效,或如果提出請求時該年只余3個月或更少的時間,則對提出磋商請求后12個月結束的期限有效; (f)根據本規定采取的行動的有效期不得超過1年,且不得重新實施,除非有關成員與中國之間另有議定; (g)不得根據本規定和議定書(草案)第16條的規定對同一產品同時適用措施。 這就意味著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到2008年12月31日止,如果中國紡織品在進口國擾亂市場、威脅阻礙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進口國可以提出磋商請求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在收到磋商請求后,中國應主動控制相關產品的出口數量。如磋商不能達成一致,則進口國可以單方采取限制措施,行動的有效期為一年。此次歐美對我國紡織品提出設限的依據就在于此。此條款對中國有兩個非常不利的地方,一是對“市場擾亂”和“市場擾亂的威脅”沒有給出衡量標準,在認定時主觀性很強;二是只要收到磋商請求,中國就必須主動設限,這樣會嚴重干擾企業生產。(蔡衛光) 自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制"以來,紡織大省浙江的紡織品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1至4月,浙江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33.02億美元,同比增長35.4%;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35.91億美元,同比增長26.1%。但與此同時,美國、歐盟等紛紛采取措施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最近,中歐紡織品貿易之爭塵埃落定,一場可能爆發的貿易戰得以避免。而另一方面,中美之間有關此問題的爭論還在繼續。 在短短半年時間里,浙江紡織品出口企業真正經歷了全球化貿易的風風雨雨。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浙江紡織品企業積極反思,越來越多的企業"痛定思痛",開始拋棄過去"量大價低"的出口策略,投入巨資對產品進行升級,力爭走出一條質量高端、自創品牌、順應國際貿易新規則的經營之路。(新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