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塵
第二次失去拿到牌照的機會,讓長虹多少有些臉上無光。而現在,人們對長虹手機戰略的思考,則已經不僅是能否或者何時拿到牌照的問題。
我認為,長虹手機戰略第一步就沒有走好:3個月來,長虹手機除炒作外別無進展。人
們看到的長虹手機,似乎總和另一個企業的人事變動形影不離,這無疑是對長虹手機形象的傷害——難道長虹手機以這種方式出場?這是“一個攪局者”才具有的形象。
撇開長虹手機開局不利不說,就是看看中國手機行業大背景,長虹也遠不能樂觀。
首先,中國手機市場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從賣方市場轉型為買方市場,從機會主導型市場轉型為技術驅動型市場,從暴利走向微利,如果繼續以3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手機,顯然是大大落伍了。
其次,本土手機“渠道+廣告+低價”的成功模式已經不再。在渠道方面,國際巨頭紛紛加強復合型渠道建設,銷售重心一再下移,形成了從一、二級市場到三、四級市場的立體覆蓋,本土手機渠道優勢日益削弱。甚至它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品牌形象推出超低價機,把本土企業的最后防線也撕開了。
再次,作為典型技術主導型產業,中國手機始終突不破核心技術壁壘,不得不跟在別人后面跑,難以實現產品領先,市場領先也就很難實現。2004年,中國本土手機企業集體遭遇寒冬,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土手機在核心技術和產業鏈架構上欠賬太多。
應該說,所有本土企業的短板,在長虹身上都存在。長虹憑什么超越寒冬直接走進春天?
另外,長虹手機的產品戰略也值得研究。長虹說,它只做高端和低端,堅決不做中端。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市場就是中端產品占據市場主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而長虹的產品戰略則把這個最大的消費階層拒之門外。另外,做高端,長虹的品牌形象能不能支持?做低端是不是比國際品牌更有優勢?這些問題都需要長虹回答。
就在許多企業躋身手機行業的時候,一些國際級企業卻做出了相反的選擇。2004年以來,阿爾卡特、西門子以及部分日系企業,相繼宣布退出這一行業。中國本土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日子并不好過,甚至陷于嚴重危機之中。
一個健康的行業,應該是少數品牌主導市場。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手機市場,有超過100家手機生產企業。我認為,未來3年有可能出現“5大品牌主導市場、10個品牌壟斷市場、15家企業覆蓋市場”的格局,另一些企業則將被淘汰出局。
中國企業的最大短板是不能沉下心來搞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中國企業是短跑選手,不是長跑選手,這也許就是中國難以誕生真正世界級企業的原因。(本文作者為廣州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策略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