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有差距,但需要一個底線
本報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原春琳 謝湘) 教育差距的逐漸加大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在很多教育調查報告中,教育差距的案例沒少被提及。但是很少有人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教育差距有沒有一個底線?具體來說,就是應該怎樣判斷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多大的差距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為此,此課題組推出了“教育的基尼系數”。
這是一種教育均衡發展的系數,預先提供教育差距警報。
據介紹,經濟學上的基尼系數是一個指標,反映國家貧富差異程度。如果這個指標超出正常范圍,意味著社會貧富差距相當懸殊,政府就應該采取措施避免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而教育公平是社會的穩定器,差距過分拉大,自然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基尼系數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很多領域,此次,該課題組將這一指標引入教育領域。
“教育可以有差距,畢竟差距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如果差距超過一個容忍度,就容易引發社會的不穩定。”一位專家評價,“這個報告第一次提出中國教育的基尼系數,就是用科學方法和工具來判斷教育差距。簡單地說,報告對這個警戒線在什么地方,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的指標體系”。
課題組負責人袁振國教授解釋,所謂義務教育發展的均衡系數就是通過一套比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標,比如生均經費、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生輟學率等,進行動態分析,通過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得出教育發展水平的一個基準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發展程度可以通過與基準值的比較,獲得發展的偏離程度。這樣就可以及時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決策部門起到預警作用。在必要的時候,政府可以對指數下線做行政上的規定、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將均衡系數控制在一個規定的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