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并購的源動力,中海油此次的得與失,都可以為后來者借鑒
本報記者 羅斌
很難想象,在中海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傅成玉作動員的會場上,笑聲多過掌聲。
6月23日,中海油(883,HK)發出正式公告后5個小時,位于北京東直門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大樓內,全員參加的緊急通氣會正在召開。
600平方米的報告廳內不時響起的笑聲,似乎折射出這家企業在大戰來臨之際的自信與輕松。
雄雞一唱天下白。中海油現金收購尤尼科的公告,將昔日種種猜測收于一端。但這場中美企業歷史上最大的并購案,究竟還要突破多少樊籬,卻未可知。
用股換錢
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提供的70億美元支持,應會改變它在中海油的持股,中海油副總裁周守為表示:“總公司今后的持股量將從75%下降到51%,那一部分由中資銀行持股。”
可見,為了并購成功,中海油自上而下不惜血本。
盡管比對手雪佛龍開價高出約15億美元,但局勢依舊不明朗。收購并非總是價高者得之。雪佛龍以25%的現金(44億美元)、75%的股票、以及接收尤尼科16億美元債務作為收購代價。對尤尼科股東而言,這75%股權有獲得未來溢價的巨大誘惑。
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們說,用于交換的雪佛龍75%股份,股價“被低估了”。
同時,中海油的對手雪佛龍是一個相當熟諳并購的公司,其雪佛龍-德士古的全稱,就因并購得來。現在,為了收集尤尼科中小股東的權益,雪佛龍早已委托機構,專事投票代理,代表尤尼科中小股東對并購案行使投票權。
這對中海油顯然不利。更為不利的是,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已卷入政治暗戰。拿中美經貿說事,早已成為美國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政治藩籬待破
在上周,兩位美國聯邦眾議員致函白宮,要求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審議這一收購計劃。在寫給布什總統的一封信中,兩位眾議員稱:“美國日益需要將滿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考慮范圍。當事涉中國時尤其如此。”
中海油始終要過的一關,是美國《埃克松-弗洛里奧修正案》。在中國IT企業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業務時,曾艱難跨過這個門檻。
該修正案以是否危害國家安全為權衡,若答案肯定,則監管機構有權中止一切投資活動。而來自中國的能源企業,在美國境內收購油氣資產,可能被理解為一個潛在威脅。
中海油應對以高調表態:它宣布,將考慮剝離尤尼科在北美的相關油氣資產,并出售給美國公司,這部分資產,大致占到尤尼科全年總產量和利潤的33%。
財務顧問在6月23日會后表示,中海油正與雪佛龍進行接觸,雙方接觸的目的,很可能與這33%的尤尼科北美資源有關。
中海油真正看中的,是尤尼科在亞洲的油氣資源。
國際化的標本
盡管今年最大宗的兩個并購,是寶潔公司570億美元收購吉列,及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232億美元收購德國HVB集團。但2005年,仍將成為中國并購年。
清點那些過江之鯽,就知道關于中國的并購市場有多熱鬧。
聯想收IBM、上汽收雙龍,京東方收韓國現代(部分電子業務)、海爾收購美泰格(Maytag)、中海油意欲并購尤尼科、五礦集團收加拿大諾蘭達(Noranda)……中國公司正在成為世界跨國收購的源動力。
中國在2004年累計對外直接投資中,370億美元中的4成,是以并購方式進行。直接購買國外工業,成為中國企業迅速國際化的一條捷徑。
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在1月的分析中這樣描述:“2005年以及未來數年,中國將成為世界并購圈中的重要國家”。
在過去數月中有失有得的中海油,待其塵埃落定,或可以成為一個可供研究的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