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將與公安、工商、文物等部門聯手打擊
在三峽文物引起世人矚目的同時,也引來文物走私犯罪分子的窺覷。昨日,記者從重慶海關獲悉,重慶海關緝私局赴三峽庫區腹地調查研究形成的《三峽庫區文物走私現狀及其應對策略》調研報告緊急出爐。
遺址墓地七百多處
據重慶海關有關官員介紹,在三峽庫區范圍內,僅通過調查和試掘,就已經發現6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點,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古代巴人遺址和墓地以及470處漢至六朝的遺址和墓地等。同時,在庫區2500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儲量中,規劃發掘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其余有92%的非重點文物不得不忍痛放棄。三峽被國內外的文物專家譽為,中國最后一塊待開發的文化遺留后土,因此許多文物販子盯著三峽這塊寶地,將一雙雙黑手伸向三峽文物。
走私網絡全球化
該調研報告指出,三峽出土文物的走私已經向集團化、現代化發展,走私方式日益多樣化。1995年—2005年,重慶海關共查獲走私文物192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40件。重慶海關有關負責人稱,三峽庫區文物販子將文物非法出土后,先運輸到河南洛陽、陜西西安和甘肅這幾個內陸文物集散地,再從這些地方通過鐵路運往廣州、深圳、福建等地,最后經過海路和航空貨運抵達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然后流向韓國、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
盜墓者冒充考古隊
盡管三峽各地均開展了嚴厲的打擊盜掘犯罪行動,但盜掘者仍然敢與考古隊進行“爭奪戰”。考古隊要花幾十天發掘的遺址,盜墓者進行毀壞性盜掘只要幾天,甚至一晚就搞定,現場還被破壞得千瘡百孔。例如:奉節上關遺址屬國家A級嚴禁盜掘古遺址,但在考古隊進入之前,多批盜掘者已進行了洗劫;2003年8月,盜墓者更是打著大學考古隊的旗號,大搖大擺地在萬州武陵進行“科學考察”,一夜間盜走大批文物。
出境利潤上百倍
“只要存在國內外市場差價,走私就不會停止。”重慶海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峽工程135米的二期水位使沿江多達2300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存儲量永沉江底。與此同時,一些出土的三峽珍貴文物將成為孤品、絕品,價值倍增,而在三峽庫區當地,盜掘、收購的文物,主要為瓷瓶、陶器和金屬器皿,倒賣到廣州可以翻幾倍,出境后又可以翻幾倍甚至上100倍。巨額利潤足以令走私分子鋌而走險、猖獗作案,有的已經形成集收、購、運、銷一條龍的文物走私團伙,貨一到手,立刻通過我市或者宜昌轉運到廣東再出境,僅需幾天時間。
建文物“特勤”隊
針對三峽庫區文物走私屢禁不止的情況,今年1—5月,重慶海關緝私局民警先后多次深入三峽庫區腹地,對庫區的文物發掘、保護、民間流通以及流失到海外的走私情況及特點和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決定在庫區建立文物“特勤”、“耳線”等文物保護民間網絡力量。并將與公安、工商、文物管理部門共同建立打擊文物走私合作機制,走綜合治理之路,在今年開展一次文物走私嚴打活動。 見習記者 吳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