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房遭搶購折射地產風險 穩定房價靠打擊需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8日 11:0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謝紅玲 來源:中國經營報 一邊是為了拿到一套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排號而拼死相擠的人群,一邊是捂緊錢袋、審慎觀望的人群,還有一邊是大額度貸款未獲銀行審批通過只好望樓興嘆的人群——這是構成中國大中城市購房主力軍的三股力量。在他們背后,是經濟適用房開發商的牛氣沖天、中檔商品房開發商的焦灼不安以及高檔樓盤投資商的一臉無奈。
6月13日凌晨4點,北京一經濟適用房項目“天通苑”售樓現場人潮涌動,在保安的管理下排成了一條長蛇般的隊伍。似乎聽到了什么命令,原本有序的隊伍忽然大亂,一些人奮力往前面涌去,保安根本攔不住。“救命!”直到一聲凄厲的呼號響起,不顧一切往前擠的人們才收住了腳步。這時的人們似乎才清醒過來:不就是一套房子嗎?又不是救命的食兒,犯得上搭了命去搶嗎? 然而這并非個案。在北京,幾乎所有經濟適用房項目開賣時都會上演類似情景劇。所以,有些項目在售樓合同中有這樣的條款也不足為奇:若在通知收房一個月內未及時收房,開發商有權力對該房產另行處置。有一個業主真的沒有在約定期限內收房,晚去3天,便被要求退房了,買房的還在迷惑惶恐中,又收到了對方的律師函。一切都是合法的,從情理上看卻是多么讓人不可思議——這是何等強勢的賣方市場!付了費的商品也談不上占用倉庫,晚收貨幾日都不被通融。 建設部總經濟師謝家瑾的反映或許會讓人們從更高層面看到住宅供應結構問題的嚴重性。據她了解,商品住宅中,中低價位、中小套型住宅供應比例偏低。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商品住宅供應中,100平方米/套以上的占總量的60%~70%,有的城市高達87%。2004年全國經濟適用住房開發投資出現負增長,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區甚至停止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 然而,商品房仍能受到消費者追捧的已寥寥無幾,惟有位置離市區不算太遠、價位在6000元以下、類似京東“國美第一城”這樣的項目還能在開盤時找到過年的感覺。目前,北京大量充斥于市的是單價在8000元以上的樓盤。這個價位的項目原本銷售也不吃力,像京西供應量短缺地帶也要托了關系才能買上房。但新政策出臺后,很多人把中央穩定住宅價格的政策理解為政府向高房價開刀,就捂緊了錢包等待更大的利好,一些媒體的喊跌之聲更讓他們對降價充滿了期待。市場就這樣滯住了。 在本輪調控的重點城市上海,一些高價樓盤已經被地方政府要求按限價銷售。對有些樓盤而言,政府給出的最高價位是當前市價的一半,根本就不愁賣,誰會舍得低價出貨呢?于是開發商們寧可把房子捂在手里,放緩工程進度,不到資金鏈繃不住的時候決不妥協。有消息稱,如今上海商品房交易量已萎縮80%。北京的情況也不樂觀,北京一家開發商自發進行的市場調研發現,北京上百個在售樓盤近一個月每家的銷售數量都在10套上下,個別項目銷售團隊干脆全體休假。“快趕上‘非典’那個特殊時期的狀況了”,有人戲稱。 北京是消費者捂緊錢包,上海是開發商捂住房子——交易的兩端都出了問題,市場何以保全?又是誰制造了這種尷尬局面?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兩個城市向來是二線城市的風向標,不正常的情緒會不會向更多地區蔓延乃至彌漫整個中國樓市?局部區域開發商的危機會不會變成全行業的危機?但愿這只是悲觀主義者的杞人憂天!或許,市場的再造就要靠推倒了重來?只是,代價未免太大了,會讓很多無辜者成為買單者。 穩定房價只剩“逼降”一招? 日前,一位記者從北京建委官員處捕捉到這樣一個信息:“北京經濟適用房用地暫時不會增加”。消息見報,輿論嘩然。記者的一個朋友就是看了這條消息后到天通苑去搶購房子的。他說:“原本想等等,現在看來以后想買便宜的房子說不定根本就沒有了。”這條消息對開發商的刺激一點兒也不比普通消費者小。“低價房供不上來,那政府靠什么來抑制房價的快速增長呢?原本也就指望它能拉低均價呢。”北京一開發商分析。他更深的擔憂是,地方政府與中央為了讓高熱的市場降溫,在合理手段效力發揮不出來的時候,會用更嚴厲的措施抑制需求。這樣打擊面就會由投機客擴展到更多對象,曾經被輿論和銀行鼓勵的提前消費行為不再被提倡。 而他的擔憂不無道理。有傳聞稱,上海已經對住房貸款總額實行限制,無論什么樣的房子,貸款總額不得超過500萬元人民幣。對那些幾千萬一套的別墅而言,此乃致命一擊。“很多項目已經一個月沒有交易了”,一個業內人士反映。 然而,非但在“鼓勵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這一效果更為明顯、意義更為重大的手段上不見起色,相反,一些地方政府不顧開發商的利益用打壓本地房價的辦法強行抑制房價增長,還把高壓下的非常態市場表現作為政績匯報給中央。他們并沒有扎扎實實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而是在玩弄數字游戲。 當增加低價房土地供應的希望或渺茫或需等待時日,通過增加中低價位住宅來調節房價增幅的手段現階段“肌無力”,用行政命令打壓商品房價格達到減緩增幅目的的手法被一些地方政府使出來也不足為怪。只是,這已遠遠背離了中央的初衷,是以犧牲開發商和有產者利益、破壞市場經濟建設為代價的短期行為。 不過,我們也看到,中央主管部門的管理手段越發高明起來。建設部在5月底下發的《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的通知》中就格外要求:去年以來住房價格上漲幅度超過兩位數的市縣,近期居住項目安排要以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項目為主。 但是,至今尚未看到各地對如何落實這一項拿出的切實辦法。北京市建委也只是表示,北京今年經濟適用房依然會保持300萬平方米的增量,每年保證新開工300萬平方米、竣工200萬平方米的水平。這樣的供應量相對旺盛的需求而言,顯然是極不對稱的。 開發商成了“甕中之鱉” 今年以來,開發商的維權之聲日益響亮起來,近期更有聲勢壯大的趨向。尤其針對宏觀調控之下的地方政府的微觀管理以及土地買賣的違約行為,開發商頗多抱怨。 對萬科這樣的實力相對雄厚、一直執行保守財務策略的企業而言,這是一場蕩滌樓市虛火的暴風雨,他們似乎只需到屋檐下暫避一時,守候雨后彩虹;但對更多的實力有限的中國房地產企業而言,這卻是一場突出其來的寒流,他們一邊努力適應,一邊苦盼回暖。或許,中國樓市近期會集中演繹“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大自然法則,但只怕勝者也難開心,古語有言:“物傷其類”。 不過,這一輪行業整治與市場調控,確實讓那些充滿了投機心理、一直秉持“牛市思維”的開發商們普遍受到了教育。在《新地產》近日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與會者便紛紛表示,以后必須在產品精細化開發上下工夫了,只有高性價比的產品才會具備很強的抗衰性。北京星河灣開發商代表梁上燕女士在會上就宣稱:“因為我們肯花3年時間、投入15億元去打造一個產品,做環境、做紅線外綠化、做配套,甚至還沒開盤就考慮如何做社區管理與服務,所以盡管市場形勢嚴峻我們心里也不害怕。” 有人說,在當代中國,房地產既是一種產業形態,又是各類利益集團角逐的載體,既是政府官員打造政績的政治工具,又是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非正常方式,還是粗暴改變大城市居住版圖的經濟手段。沒有哪一個行業比房地產業更能反映當前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狀況,也沒有哪一個行業比房地產業更直觀地顯現中國社會獨特的運行機制。 總而言之,這是個復雜的行業,所以對它的調整與管理,更需要細致和理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