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會玲 北京報道
自2005年7月1日起,戴慕將接替施德浩擔任拜耳(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及拜耳大中華區集團總裁。這次拜耳中國換帥直接呼應了其中國戰略的轉變,拜耳認為包括聚合物產品在內的創新材料和藥品部分是拜耳目前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獲益最大和最為重視的業務。而即將上任的戴慕在化學材料方面乃是科班出身,他擁有明斯特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和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學位,并在2002年成為新成立的拜耳聚合物集團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并于2004年開始擔任拜耳材料科技大中華區總裁。
自身重組下的中國戰略轉變
就在一年半之前,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拜耳集團董事長沃納·溫寧曾表示,因為中國已成為拜耳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基石,拜耳已調整了投資計劃,到2010年,這家主營業務涉及醫藥保健、營養品、創新材料業務的全球性跨國公司計劃在中國投資31億美元。換帥應該看成是此次投資計劃調整的一部分。
而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恰恰發生在整個拜耳集團自身的重組大背景之下。
擁有11萬員工、年銷售額達300多億美元的德國拜耳集團,2003年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革。集團將原有大多數化工部門及三分之一的聚合物業務剝離,組成擁有60多億歐元年銷售額和2萬名員工規模的新公司——朗盛(LANXESS)公司。隨后,拜耳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瑞士羅氏集團大眾藥品業務的計劃也得到了歐盟委員會的批準,這項收購涉及金額23.8億歐元,屆時拜耳非處方藥的業務將列全球前三位。
重組后的拜耳共有三個運營子集團:拜耳醫藥保健、拜耳作物科學和拜耳材料創新。拜耳集團董事長沃納·溫寧說,拆分出去的朗盛所包含的業務多為成本驅動型,主要在成熟的歐洲市場上運作,而重組后的拜耳主要靠研究和開發來推動業務增長,創新將是其主要推動力量。
輿論認為拜耳這一舉動是對巨大的重組壓力所作出的反應。2001年發生的暢銷藥物拜斯亭(Lipobay)回收事件使拜耳集團的制藥業務備受打擊,加上近兩年來化學品市場的不景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拜耳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已將公司組合為更為集中的部門。
保證對中國的承諾
經過瘦身之后的拜耳保留了哈-西·斯達克(HC Starck)和沃爾夫·瓦爾斯羅德(Wolff Walsrode)的化學業務,并將其與聚氨酯、聚碳酸酯和涂層原材料業務合并,以組成新的材料科學部門。而該部門2003年的銷售額將達74億歐元,遠遠高于剝離出去的化學品和聚合物業務的銷售額。
隨著中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業已成為拜耳包括聚氨酯、聚碳酸酯和涂層原材料在內的聚合物產品日漸重要的市場,也成為了拜耳全球性投資的主要重心之一。在上海南部的漕涇化學工業園區, 拜耳目前正在籌建新設施為生產聚合物原材料做準備。戴慕透露,在近10年內,拜耳在該項目上投入了大約18億美元。
施德浩說,拜耳在中國的運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商業活動,拜耳在中國建廠也并非僅僅為了廉價的勞動力,“隨著中國加入WTO,拜耳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貿易部門,比如把進口的材料賣給中國,而以后我們會把本土的材料直接賣給客戶。拜耳正在經歷從貿易到營銷的戰略轉變。”
拜耳與中國的聯系可以追溯到1882年,那時的拜耳首次在中國市場銷售染料。如今大中華區已經成為了拜耳在亞洲的第二大單一市場。2004年,拜耳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在14.5億歐元左右,擁有員工有2800余名。在中國大陸, 拜耳目前擁有12家企業,其中5家為獨資子公司。
即將上任的戴慕告訴記者,他想傳遞的信息就是,拜耳在中國要做長期投資,并且將保證在中國的持續投資,以增強在中國的研發能力,最終將其融入拜耳集團的職能部門之中。
僅就拜耳的制藥業務而言,有分析認為,分拆后拜耳保留了其制藥部門,但疲軟的新藥研發、與拜斯亭有關的訴訟、一些關鍵藥物的專利過期以及缺乏足夠的用戶數量都是拜耳要面臨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盡管拜耳當時的割肉減肥使其在法蘭克福上市的公司股票飆升了7.6%,但是拜耳更加明智的意識到,保證對中國的承諾,也是給投資者信心的一個重要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