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換油源計劃浮出水面 民企按兵不動探虛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1日 13:35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 崔毅 時值中國能源短缺之際,海灣國家一筆首期達3億美元的投資和幾乎取之不盡的石油資源,令人眼前一亮。 據中國石油產業投資基金輔導人兼中國基金論壇秘書長崔新生透露,該組織剛剛與海
找油新思路? 對于“股權換油源計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鳳起的評價是,“它開闊了解決中國能源短缺問題的思路。”民營經濟專家保育鈞也給予肯定:“國務院發布的‘非公經濟36條’中,明確鼓勵民企的正當融資行為,‘股權換油源’其實就是民企一種具體的股權融資。” 據稱,目前中國民營油企總資產規模保守估計在1000億元左右。然而,由于“油荒”加劇,國有兩大集團在油源上對民企加強了控制,這也成為中國民營油企發展之痛。盡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商務部陸續向20多家民企頒發了“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牌照”,但在原油煉制方面,民企還是受制于兩大集團的生產計劃。 而據一位已取得牌照的民企老總講,由于民企處置進口原油時,在價格與數量上并沒有自主權,所謂的牌照對于解決民企油源問題并無實際意義。相比之下,沒有牌照的絕大多數民營油企的生存狀況更為艱難。東北某地一家民企老總坦言已萌生退意,因為民企在石油行業已無利可圖。 談到民營油企面臨的艱難生存狀況,崔新生表示:“股權換油源計劃恰能解決這一問題。”他解釋說:“建立石油產業基金就是以國內民營油企的資產和項目為目標,利用股權與油源進行資源置換,以達到‘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策略效用和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據介紹,面對中國巨大的石油消費市場,海灣石油資源富集國的眾多石油企業已覬覦良久, “國內油企出讓部分股權的同時,境外油企也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深入到中國石油消費市場,這是海外油企夢寐以求的。對于中國來講,以民企資產作為交換油源的籌碼,減小了國家對外投資油源可能形成的國家風險。而由于民企資產眾多且分散,用其換取油源,也符合國家能源供給多元化的總體戰略。”崔新生解釋說。 各方露疑色 作為“股權換油源計劃”的積極推動者,崔盡管將其發展前景勾畫得頗為美好,但眾多民企仍是按兵不動。據了解,目前真正簽署意向性協議的企業不過幾家。出于安全考慮,崔沒有向記者透露簽約企業的名稱,而記者發現,企業界對于“股權換油源計劃”的可行性多持懷疑態度。 首先,所謂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工商業聯合會”這一機構在國內就知者甚少。據了解,該機構下屬企業遍布海灣六國,總數達五萬多家,而其中石油類企業只占一小部分。此外,該機構組織松散,與其簽署融資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值得商榷。而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能源專家趙建平告訴記者,海灣國家并非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對于石油資源的控制相當嚴格,石油公司不能任意出口石油。 另外,即使國外原油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出口到中國,眾多沒有進口牌照的中國民企也很難得到它。在石油非國營貿易進口方面,國家目前只放開了成品油中的燃料油(資訊 論壇)一個品種。對于汽油、煤油、柴油等大宗產品則實行嚴格的審批程序,而且申請企業的資質要求很高。在原油進口方面,各種人為限制更多。因此,目前真正擁有非國營貿易進口權的民企不過十家。 而據部分有意出讓股權的民企反映,之所以只是簽意向協議,是怕上當受騙,因主辦方規定在接受投資前,還要繳納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的資產評估費用。 同樣,學術界對于“股權換油源計劃”的態度也相當謹慎。周鳳起盡管認為這一計劃“開闊了思路”,但他同時表示,在目前國情下,計劃的順利實施還有一定難度。因為國內相關的風險分析、信用擔保等體制均不健全,這將直接影響國外投資者對于安全與可靠回報的要求。此外,由于歷史原因,民營油企的產權界定工作也遠未完成。 面對各方懷疑,崔表示理解,他認為這一計劃是雙向操作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民企也相應享有外方油源分成權。而海灣國家與中國政府,對于具有投資性質的“份額油”的進出口均無嚴格限制。 至于收取前期評估費問題,崔認為是國際慣例,被投資方應出資聘請投資方指定的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前期資產評估,以為日后確定具體投資數額提供法律依據。崔還稱,近期將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股權換油源計劃”的具體方案及已經取得的實際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