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鄧海云 通訊員侯瓊
油菜、大豆、海藻、地溝油可以提煉生物柴油,桔稈、玉米、葛根可以生產燃料乙醇......如今,像作物桔稈、殘枝枯葉、禽畜糞便這種日常生活中看似無用的東西,也有了用武之地。隨著生物科學的迅速發展,只要對這些廢棄物加以處理,我們就能從中挖掘出一個規模驚人的“綠色油田”。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能源危機問題日益嚴峻。作為人類社會主要能量來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在過度開采和消耗下,已不足以應付人類需要,而與之伴生的對環境的沉重壓力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憂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21世紀議程”、“京都議定書”等紛紛出臺,“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時代新主題,人們在積極減少能源消耗、發掘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的同時,把目光聚焦到了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生物質能源。
所謂生物質,主要是指糧食以外的桔稈等木質纖維素類農林廢棄物。綠色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碳水化合物,進而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下來。可以說,綠色植物就是光能轉換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儲藏庫,生物質則是光能循環轉化的載體。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讓我們有能力挖掘出生物質所承載的光能,以其為原料生產對環境友好的化工產品和綠色能源。通過對包括農作物、樹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殘體、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以及邊緣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的加工,不僅能開發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清潔能源,還能生產出生物塑料、聚乳酸等上千種精細化工產品。
我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
我國是一個生物物種繁多的大國,擁有相當可觀的生物質資源。據兩院院士石元春教授介紹,我國每年有7億多噸作物桔稈、2億多萬噸林地廢棄物、25億多噸畜禽糞便及大量有機廢棄物,以及1億多公頃不宜墾為農田但可種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邊際性土地。這些農林廢棄物和邊際性土地,對生物質產業而言,是一筆相當寶貴的資源。就總資源量,農林廢棄物可年產出8億噸標煤能量;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可年產出或替代6億噸燃油。打個比方,這些生物質只要能開發一半,就相當于為我國挖掘了一個年產5000噸并且沒有污染的綠色“大慶油田”。
據了解,生物能源作為新型綠色能源,早已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政府都制訂了相關的國家開發戰略,紛紛采取了積極對策,大力支持和鼓勵生物質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美國、日本、歐盟都對本國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的研究和普及推廣作了戰略計劃;各大跨國企業也加入到研究隊伍當中:殼牌、LG等石油化工企業都投入重金開發研究。生物質能源開發研究,已成為世界科技領域的前沿。
相比之下,我國生物質能源開發研究水平并不算高,但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科學家們的刻苦攻關下,近幾年也有很大程度的飛躍,在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塑料等相關產品的技術開發上成效顯著。我國生物能源產業也才剛剛起步,但發展勢頭強勁,涌現出了很多龍頭企業,如安徽豐原、河南天冠、上海凱塞等企業。
發展生物質產業重在創新
在近日召開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品科技與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劉鐵男指出,當前我國生物質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最大瓶頸在于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完善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標準,切實加強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研究工作,官、產、學、研四方面集中力量,瞄準最緊迫的領域,盡快實現產業化。
與會的生物質能源前沿領域專家指出,當前正是我國發展生物質產業的大好時機,我國應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積極開發可替代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模式推進清潔生產、走挖掘生物質能源的綠色循環經濟之路。
據中科院院士、中國石化董事曹湘洪介紹,由于國內需求持續增長,我國對國際石油資源的依存度可能將達60%。在能源安全矛盾日趨突出的情況下,為穩定能源供給、減少溫室氣體和其他有害物質排放,應當努力擴大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產品的資源供給途徑,積極調整能源產品結構、重化工業原料結構。
無疑,做好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工作,將對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能源多元化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少環境污染等具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