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化解中國產業發展的不確定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4日 17:20 中國經營報 | ||||||||
楊利宏 短短兩周之內,中國政府在這場空前的紡織品國際貿易爭端中,完成了一次徹底的“防守反擊”。 中國紡織企業完全明白,在這場博弈中,中國政府已極大限度地保護了他們的利益,
但理性的紡織企業并未對此“歡呼雀躍”。因為他們現在最為關心的不是出口關稅,或者歐美特保設限新動作,而是從長期來看,應當如何化解這種因貿易爭端引發政策連續變動,給紡織業帶來的發展“不確定性”。 根據國信證券的最新研究,如果此次74種產品關稅提高,對于平均利潤率不到3%的紡織業來說,關稅上調新增的成本幅度將為3.2%,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全行業虧損”。顯然,這樣的局面誰都不愿看到,因為單從就業和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紡織產業的直接就業人數接近2000萬,而間接影響到的就業人口已經過億。 在比較有影響的“加征出口稅”支持者中,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和斯蒂格利茨最有代表性。他們曾在英國《金融時報》聯合撰文,提出“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征收出口稅的替代手段代替匯率改革”,稱“征收出口稅不僅不會給中國居民和機構持有的美元資產帶來損失,還可以給中國政府帶來相當可觀的財政收入。征收5%的出口稅相當于使人民幣匯率上浮約15%至25%,相當于每年新增財政收入300億至420億美元。”但這樣設計良好的征稅政策,不僅將直接降低紡織業利潤以至于造成“全行業虧損”,更會給紡織企業帶來相當黯淡的經濟預期。 理性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總是建立在對未來的良好預期之上,由此也帶動了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正因為如此,盡管美國多年來難以擺脫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局面,但由于市場經濟主體對于未來大多有良好預期,因此國民低儲蓄率、高舉債消費可以支撐美國連續十幾年的經濟增長奇跡。 一些試圖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拉美國家,也正是因為缺乏政策的連續一致性,才使得國外資本望而卻步,國內也因此形成了只考慮眼前利益的“尋租”市場。今天中國紡織產業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調整長期投資行為而不是“短期出貨”,并以此來規避產業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其實,這場 “特保”風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勢力強大的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ATMI、美國制造貿易行動聯盟AMTAC以及美國纖維制造商協會AFMA等民間組織,他們多次堅持向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提起申述,才使得美國對中國紡織設限成為事實。但相比歐美成熟運作的行業協會,我國有關部門的相關職能遠未發揮。作為政府功能的延伸,行業協會、商會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如何真正建立起可以指導整個行業的貿易“預警機制”,防患于未然,才是消除“不確定性風險”、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惟一可行之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