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批評白宮限制中國商品只能有害美國消費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1日 13:22 新華網 | ||||||||
美國《華盛頓時報》5月29日發表凱托學會高級研究員、專欄作家艾倫·雷諾茲撰寫的文章,批評美國政府采取保主義行動,限制中國服裝進口。指出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去年只占美國進口商品的13.4%,遠遠落后于歐盟和加拿大,而且許多掛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都僅僅是在中國大陸加工完成的。如果削減從中國進口的瘋狂的政治行動取得成功,那只會對亞洲其它國家以及歐洲和拉美國家有利,美國消費者要比以前支付更高的價格。文章如下:
最近常有新聞報道談及美國“制造商多年來被日本、中國、韓國和其他競爭對手奪走了市場份額,因此備受打擊”。這樣的報道反映了人們普遍持有的兩個觀點:美國制造業長期以來一直處在衰退之中;從亞洲進口的商品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這些觀點轉而引起了一連串保護主義行動或建議。白宮建議對從中國進口的服裝實行配額。一些參議員揚言要對中國的產品征收27.5%的關稅,除非中國讓人民幣升值。美國的制造業是不是多年來一直在受打擊?事實正好相反。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字,從1995年到2000年,美國制造業的產出每年增長5.7%———而1990至1995年是3.7%。根據經濟分析局的數字,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之前,從1995年到2000年,制造業的產值每年增長5.4%。從2003至2004年,制造業的產值增長率再次回升到每年4.4%。去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工業生產指數中的制造業部分增長了5.1%。 自1979年以來,制造業的就業崗位并沒有因為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大大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實際產值而縮減。如果就業機會真的因為進口商品而減少,我們會看到當進口增加時,工業生產會減少。實際上,只有在生產增加時美國的進口才迅速增長————例如1995至2000年,只有在生產減少時進口才減少———例如2001年。工業品和設備在所有進口商品中占了一半以上。 中國在1995年到2003年間也失去了850萬個制造業的就業機會。然而中國已代替日本和德國,成為貿易斗士們想像中的對手。令人遺憾的是,即便關于美中貿易的最明顯的事實也受到了誤解。 中國是美國進口產品的第三大來源國,遠遠落后于歐盟和加拿大,去年只占美國進口商品的13.4%。另外,在過去12個月美國進口額的增長中,石油占到了37%,而我們并不從中國購買石油。在過去5年中,對美國制造商來說更嚴重的問題不是進口強勁而是出口太弱(最近才有所改觀)。然而自2000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一倍多———僅過去兩年,每年的增長速度就高達25%。中國已經是美國出口產品的第五大市場。 美國出口商面臨的問題不是中國經濟太強,而是歐洲和日本經濟太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剛剛將關于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調高到3.6%,并將日本的預測調低到1.5%、將歐元區國家調低到1.2%。疲軟的經濟不會大量進口———而美國和中國這樣強勁的經濟才會。 雖然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有所上升,但2003年亞洲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已經降到了33.8%,而1993年是37.5%。美國從日本和其它國家進口的大幅下降足以抵消中國在美國市場份額的上升。但許多掛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都僅僅是在中國大陸加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則在日本、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或韓國生產。 如果要求削減從中國進口的瘋狂的政治行動取得成功,那只會對亞洲其它國家以及歐洲和拉美國家有利,它們會把中國在美國市場人為受到限制的競爭力看成是提高價格的極好機會。 那么,美國制造商將不得不為生產其產品所需的許多基本部件支付比其它工業國更高的價格。由于成本沒有競爭力,它們產品的價格也不會有競爭力,所以許多公司會倒閉。與此同時,美國消費者要比以前支付更高的價格。美國消費者會變窮,從而無法像現在這樣為國內的產品和服務大手大腳地花錢。 立法或行政機構的人如果提出要阻止任何國家的低價商品,那只能推測他要么秘密代表著其它國家的利益,要么是特殊利益集團的爪牙,或者兩者皆有。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