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地產六月風雷動 中介機構現全線虧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1日 01:1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沈 浪 上海報道 在上海,錦安西路絕對算不上有名,甚至在很多上海地圖上都難尋蹤跡。然而,這條不足50米的小路卻真實地見證著上海房地產市場的起落。
浦東世紀公園板塊,新盤眾多,市場活躍,是上海樓市中投資者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由于地緣相近,位于該區域的錦安西路上,順應自然地開了有十多家中介門店。一兩年里,和上海大多數中介店一樣,在這條路上工作的人,每天忙碌、收入穩定。 但是,好日子今年5月到頭了,市場急轉直下,往日的熱鬧消散殆盡。 而這一切都只是前兆,根據七部委《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規定,所有政策都將在6月1日正式啟動。原本在上海樓市中已經習慣了忙碌的富足人們,開始一段忐忑不安的日子。 中介先崩潰 智恒房產是在錦安路上的中介之一,近一個月來周圍房源不斷涌來,然而接手的人卻少之又少。在生意慘淡的同時,店員所需要面對的,還有不斷傳來的關于公司的不利消息。 “又一家門店關門了,公司在一個多月內已經關掉了近30家門店。”一位智恒員工嘟囔著,而令他更加不安的是,有消息說,公司還有近40%的裁員計劃。 作為上海起步最早的中介公司之一,智恒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一度擁有近150家左右的(直營)門店,在上海整個中介行業中首屈一指。然而,正在享受擴張期美妙的企業,卻由于政策的突然轉向而陷入困局。原本緊緊繃著的資金鏈脆弱而不堪一擊。 智恒并不是這場政策風暴的唯一倒下者,這樣的急轉直下,幾乎使得上海所有的中介企業全線崩潰。 自上海3月6日宣布通過征收營業稅等一系列措施來平抑房價之后,后續政策接踵而來。到5月11日,七部委出臺《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幾乎所有的房地產中介企業都緊急召開會議,商量對策,調整戰略。 通常而言,在上海一家普通房地產中介門店的平均每月成本支出約在12萬左右。最為紅火之時,為了搶一些熱門區域,一些中介還會不計成本地搶先布點。例如,原本在陸家嘴地區,一家中介商就曾經以6萬元的月租金搶占一個靠近世茂濱江的店鋪。當時的世茂濱江單價3.5萬元,還一房難求。可短短兩月,價格已驟降至2.5萬元,且交易明顯減少。 而處于世紀公園板塊的下跌幅度更加集中。其中上海綠城已經恢復到年前水平,聯洋社區從1.8萬元跌至1.1萬元。即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市場仍舊死水一潭,市區近90%的房源都處于停滯狀態。 這樣的市場令中介企業開始出現全面虧損。以上海中原為例,在2004年底,門店數量達到60家,并取得了營業額達到1.87億元。其后,企業為搶占市場,2005年擴張至100家。在今年3月,中原取得了4000萬的營業額,4月銳減至1400萬元,5月目前僅收入600萬元。按12萬元的平均成本,再加上公司人力和物資消耗,一個門店總成本約在18萬元每月。由此計算,中原在5月份一個月的虧損就在1000萬元左右。 其余上海的幾大中介門店,搏邦地產擁有23家門店,5月收入約200萬元;漢宇地產52家門店,收入也在200萬元左右;泛城20多家門店,收入僅100萬元;信義46家門店,收入不足200萬元。 由于七部委《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規定,對個人購買住房轉手交易征收營業稅將從6月1日正式實施。因此,6月被看作是中介行業的一條“生死線”。 “中介店相比開發商而言,其利潤畢竟單薄,資金也沒有那么充足,再加上盲目擴張,對風險抵御的能力很低。裁員和降工資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策。5月已經慘淡經營,6月則很可能就遭遇‘清洗’。” 唇亡齒寒。對于中介的這場“危局”,多數的開發商除了唏噓感嘆,更多的是在盤算。二手市場的跌勢,還有多久就會落到自己身上? 開發商心存僥幸 一位地產商告訴記者,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曾在5月27日專門召集開發商代表,召開了一個“趨勢研討會”。參與其中的眾多開發商,面臨6月大限,還心存僥幸。 “二手市場的跌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個案,而并非普遍。”中瑞市場研究公司總經理朱鋒認為,目前投資者并沒有大量拋盤,大部分仍在觀望。真正出手的只是一些手中擁有幾十套乃至上百套房子的炒家,由于資金鏈的斷裂而低價拋售。 在朱看來,上海的購房需求是剛性需求,無論政策怎么調整,這部分的需求量始終是會被釋放出來的。而這一觀點,也成為部分開發商寧可延后開盤時間,也不愿降價的理由。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二手市場已入慘烈之境,城區中心的高價樓盤平均已有3成跌幅,尚無人接手,新盤又何以堪? 按照慣例,每年的5、6月都是住房消費的旺季。除了大大小小的房展會之外,很多公司都會選擇在這一時段開盤。然而,今年的開發商卻大異往常,像順馳、華潤置地都放棄了原本訂好的開盤計劃,轉而將目光瞄向幾個月以后的市場。 “需求在政策的重壓之下被抑制,但市場一旦松動,便會呈現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順馳上海集團公司董事長閔鋒表示,短期的政策壓力不能改變消費需求,公司可能會將位于寶山區的項目開盤延后,其目的就在于錯開這幾個“政策敏感”月。 與她一樣,身處上海樓市的很多人都相信,低迷也許只會持續幾個月,也許不到10月,行情又會有一個大的反彈。 不少開發商愿意拿2004年樓市的戲劇性反轉來預期未來。當時上海由于一系列地方政策的出臺,也導致了市場一度停滯,并有大量投資者拋盤,一時間市場充斥著“溫州炒房團撤離上海”、“樓市拐點將至”的消息。然而,短暫的市場停頓后,10月突然直線上揚,2004年四季度和2005年一季度,高價房的漲幅度甚至超過50%。 而這一事實也成為目前“反彈說”中最有力的證據。 “對于實施調控的政府而言,主要防范的是大跌和反彈。而就目前看來,反彈的可能要比大跌更大一些。”浦東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李戰軍指出,從政府出發點來看,也不希望房價大跌,因為樓市的崩潰對于地方經濟而言是致命的。而當政策集結效應過后,就有可能重新回到原來的軌道中。 “這種反彈未必像去年10月那樣,可能是一個回復平穩的過渡。但就目前的一兩個月,或者以個別項目去判斷今后的市場,顯然是不足的。” 不過,身處這個行業的人都清楚,有些話,在以往是不用,也沒必要講的。而現在,則成了開發商給自己打氣壯膽的“定心丸”。 沒有人公開承認降價,但誰又能保證,推遲和滯后就一定能帶來和以往一樣的效果? 樓市如股市? 6月將至,對開發商而言,比降價更駭人聽聞的說法是樓市如股市。 “在房地產市場,任何調控,都有一個半年左右的政策傳導期;而像現在這樣,政策一出,馬上有反應,這是在股市里才有的反應。”方方工作室的胡宗亙認為,房地產市場本身有流動性差、政策不敏感的特征,而之所以像現在這樣脆弱不堪,其原因就在于之前一段時間內市場完全脫離理性。 胡進而指出,這也表明,在七部委政策宣布之前,所有的地方性政策的作用都非常有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正因如此,才給中央的最終調控預留了空間。如果一個市場是理性的話,那么無論政策多么嚴厲,都將是無價值和無可能的。 “之所以,現在的房市會像股市一樣波動,就是因為在去年四季度后,上海樓市的發展已經違背了任何經濟規律,乃至令一切誠實勞動和理性分析都顯得毫無意義。而這種在極度貪婪支撐下的市場,必然脆弱而難以維系。” 三盛公司總裁陳惠湘曾對記者說,自己的項目不會降價,也不會隨政策的波動而大起大落,企業只是有計劃地調整開發速度。 然而,這樣的自信在目前的市場看來,多少顯得有些勉強。又有誰能真正做到,在大勢已去的形勢下,逆勢飄紅呢? 上海的一位本地開發商告訴記者,在長達一個月內,他手中的近十個樓盤沒有賣出去一套房子。“這幾天,都在忙開會,先把資金調集起來,避免資金鏈因銷售不暢而導致斷裂。但光靠這樣方式,能撐兩三個月就不錯了,降價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通宵排隊,搖號買房的場景尚歷歷在目。一時間,卻要到了降價出售,甚至擔心資金鏈斷裂的地步。大起大落,冷暖自知。 新政策調控的方向 回顧以往政策,上海市房地資源管理局市場處副處長王曉光在5月27日的樓市趨勢研討會上表示,自1993年來,在上海從“不完全房產市場”逐步成熟的過程中,政策一直處于一個“波動”狀態。 盡管部分企業對目前出臺的政策感覺嚴厲,但事實上,近年來房產市場增加稅收等多項政策,只是結束以前的優惠待遇而已。 政府用扶持政策培育了一個市場,卻讓在其中收益的人想象成了理所當然。在以往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投資者,在樓市中獲取的超額利潤,都是由政府的優惠措施而產生。而這樣的舒適環境,也是“貪婪”的溫床,以至成為市場虛高的原動力。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以后。政策的主要作用將體現在四點:聚集中低市民居住需求;市場價格趨勢更穩定,發展趨勢更健康;自住型住房將有更大的發展,投資性住房空間將逐漸縮小;社會住房供應及保障體系將更加健全。” 王曉光指出,這就是政府政策調控的方向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