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韋三水 邊長勇 發自北京鄭州重慶深圳上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4月底5月初,歷時半月之久,從北到南,悉數采訪了活躍在中國啤酒業的數十家企業老總。
與前幾年一樣,頻繁的布點仍是今年啤酒業的主題。在采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這
些啤酒業領軍人物的心中目前都有兩個字:“做局”。
那么接下來,他們要做什么呢?
噸利潤:100多元人民幣與60~70美元之差
《第一財經日報》:您如何看中國啤酒業的現狀?
金威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旭全:中國啤酒行業大而不強,數量大效益不好,這是我的一個總體判斷。
2002年中國啤酒業產銷量是2200萬噸,當年的利潤只有13億元,在世界是排第二名。現在產銷量到了2800多萬噸,每噸酒利潤卻只有100多元人民幣,而世界噸酒平均利潤卻有六七十美元之多,差距明顯很大。還有一個就是不強,因為雖然產銷量是2800多萬噸,位列世界第一位,但全國卻有400多個工廠生產啤酒,平均下來,每個廠也只有五六萬噸,高度分散。
而且全中國的啤酒都是沒有個性的,不像喜力或者百威,一想到這些品牌就自然能和音樂、休閑或快樂等聯系在一起。中國啤酒品牌沒有這些內涵,同質化比較嚴重。
重慶啤酒集團董事長華正興:現在感到全國啤酒市場比較混亂,不正當競爭的存在,導致啤酒行業的利潤連年下降,長期下去,一定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英特布魯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兼總經理丁凱:我認為中國啤酒行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產量過大,二是相對來說,啤酒的價格比較低廉。你生產的時候要有一個平衡,當然你追求產量,但也要追求質量。
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群:中國啤酒行業主要是缺少一個退出機制。比如說,中國啤酒行業供應能力過大,很長時間沒有緩解,為什么?因為競爭規則不一樣。從競爭層次上而言,首先是品牌、服務和質量方面的競爭。但在這個層次的競爭中失敗后,有的企業就會進入第二個層次的競爭,即大行“可以不繳稅”的辦法。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比較公平,但啤酒的稅很高,有人就會利用這個稅來做文章。比如,我今年年銷售啤酒量是10萬噸,可只上報8萬噸的數字,且在記錄上又是看不出來,少報2萬噸的稅就是1000萬元,然后拿這1000萬元去搞降價。當行業競爭出現這樣情況的時候,就自然會出問題,而又是個普遍性問題。
有些中小企業會做大,有些大企業會變小
《第一財經日報》:您是怎么看待中國啤酒行業的競爭的呢?行業的競爭態勢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未來會怎樣?
金威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旭全:我剛才說了對中國啤酒整個行業的看法。我再說明一下:說不要對啤酒行業悲觀是從量來說,說對啤酒行業悲觀是從管理和利潤、規模等指標上來說。所以,我覺得在這種大而不強的情況下,對一些善變的啤酒經營者來說,是個大好機會。當大家都認真學習,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說到中國啤酒市場的競爭與格局,我認為,目前大的企業會更加強大,如燕京啤酒;有些中小企業會做大,如金威啤酒;而有些大的企業卻會逐漸變小。
北京燕京啤酒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福成:啤酒行業繼布局之后,下一輪的競爭還是資本的競爭,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競爭。資本競爭的能力強與否,最重要的是看其融資能力。我認為,未來的中國啤酒不會是一家天下,最起碼可以有幾家大公司共同參與。
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群:中國啤酒業所走的路子既不是美國模式,也不會是德國模式,而是一種很混合的模式,即一個企業統治天下,一兩個企業和品牌通吃是看不到的。因為現在彼此的生產能力都很強,有的地方一個牌子占優勢,有的地方是幾個品牌相安無事。未來幾年內都會是這種狀況。
他們顛簸在“做強”的路上
《第一財經日報》:其實,在啤酒企業紛紛布局搶占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關于企業整合和核心競爭力打造的問題自然就顯得很必要,也是企業能否真正做強的關鍵。對此,各位是怎么看的?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志國:企業是一個能力體系,能力決定了企業的規模和邊界,決定了多元化和跨國經營的廣度和深度。基于能力的戰略中,第一層是容易模仿的,如現金、商品等;第二層是能夠被模仿的,如規模等;第三層是難以被模仿的,如品牌忠誠度、員工滿意度、公平的聲望等;第四層則是不能被模仿的:如獨特的能力、獨特位置、獨特資產等。啤酒業大兼并后的整合,正需要第四層能力來完成。所謂的第四層能力是:第一是知識管理能力,它能把信息轉化為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生產力;第二是以全程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市場能力;第三是外部資源整合能力;第四是基于流程再造的結構能力。
一個企業在規模上迅速放大了幾倍以上,便會帶來7S即戰略、結構、人員、文化等等諸方面的不平衡,從“做大做強”轉變到“做強做大”便是為了調整這樣一個不平衡。但是,沒有前期戰略的‘做大做強’,就沒有后期的‘做強做大’,因為30萬噸生產能力的企業,無論如何是談不上強的,所以‘做強做大’是戰略性的延續,做大包含做強,做強包含做大。只大不強,大也是暫時的;只強不大,強也強不到哪里去。
圍繞著“品牌強、市場強、運營能力強”這三強,青啤三年時間優化和新建了用人機制、分配機制、運營機制、危機管理機制等30多個機制,調整完善新建了148個制度,使青啤基本上進入到制度管理的軌道。
今后青島啤酒的工作重點仍然是整合,深度整合。整合工作主要是圍繞“三個轉變”進行:由生產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由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變;由著力于生產規模擴大向著力于運營能力提高轉變。
李福成:隨著啤酒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顯得很是重要,是決定能否真正發展的關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來自哪里?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第一來自員工內部,即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應該是構成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也就是說,包括生產工藝的確定、產品質量的監控、售后服務等競爭措施,都得依靠員工的努力,所以應該說,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是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第二來自產品經銷商對產品的忠誠度。他們在經營產品過程中目的是要賺錢,企業要在考慮消費者利益、工廠利益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經銷商的利益。否則不可能做到多嬴。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消費者的忠誠度。今后,燕京啤酒還是要一如既往地在這三個方面下功夫。
王群:今年華潤雪花啤酒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雪花”品牌的全國性推廣計劃,此外,也還有其他的計劃,但“雪花”全國性品牌的推廣計劃是最重要的。
啤酒杯里的外資泡沫
《第一財經日報》:我一直有個觀點,中國啤酒業是中國WTO后時代最具有全球化的一個行業,幾乎每個中國本土企業的臺前幕后都有外資啤酒企業的影子,位列全球前十位的啤酒企業都在中國有投資,啤酒杯里的外資泡沫越來越濃烈。對此,您怎么看?
李福成:外資在第二次浪潮后,有直接跳出來的跡象。未來中國啤酒行業,還是比較樂觀的,在第一次浪潮中,外資也沒占很大便宜,如澳大利亞的富士達、獅王、貝克都紛紛撤出。在第二次浪潮中,外資變為采取資本滲透方式,改變強勢品牌戰略。我認為,面對洶涌的外資,只要抓住了資金、管理、技術、市場、品牌、戰略、人才等因素,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紅旗就能飄揚。”
至于說到燕京啤酒是否與別人合作,燕京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
截止到目前,很多的資本都找我來談,也委托中介來談,甚至有開價20億美元。現在燕京并不缺錢,燕京的融資通道很暢通。
金志國:在與AB這樣國際一流公司的合作中,我們認識到,要創建國際化的公司,必須做到觀念國際化、管理國際化、體制和機制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品牌國際化、營銷國際化。我們與AB的合作正是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合作不僅是資金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吸取他們在戰略發展、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經驗,是“競爭走向競合”和“雙贏”理念的具體實踐,是尋求實現國際化大公司遠景目標的戰略資源的有利途徑,是優化股權結構,實現資本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必要手段。
葉旭全:對于目前很多的合資,我認為有的企業只是看到了別人的錢,“心術不正”,“只有錢是不行的,還需要從外資合作伙伴那里學習先進的管理和理念”,這樣合資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
具體到金威與喜力的合作,我個人認為合作的價值還沒有得到最大化。如果把喜力亞太和金威的生產能力、品牌、人力資源、營銷資源整合在一起,就比我們和喜力和金威的各自單打獨斗厲害多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一直在努力。
華正興:重慶啤酒很早就開始和紐卡斯爾接觸,1994年就開始貼牌生產,雙方合作一直很愉快,同時考慮到它在國內沒合作企業,所以重慶啤酒決定跟它合作。現在,雙方已經在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開始新的合作,特別是在華東市場的子公司,紐卡斯爾也將投資,看好這個市場。
我認為,中國本土企業與外資要想合作得很好,雙方就必須充分溝通,充分尊重。同時,我還有一個觀點:外資要抱著一種把中國啤酒行業做大的想法,不要一來就想把中國啤酒行業吃掉。
丁凱:與上個世紀90年代相比,外資企業目前在中國所處的啤酒行業環境明顯發生了變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收購的價格也上升了,同時也有不少的企業選擇了投資建立新廠的方式。中國市場成為世界進步最快的啤酒市場,我們作為外資當然歡迎這種變化。我們現在要一起努力把這個市場做強做大,與本土企業一道共同發展中國的啤酒市場。
說到英博中國的目標,我認為最高的夢想是在中國能做到最大最強,當然這是夢想,不是很理性的。我說一個很實在的目標,如果我們能夠在每一個省每一個區域能有一個很健康的發展,我就很滿意和欣慰了。
金星啤酒集團總經理王智:我們認為,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尤其是啤酒業,所以并不存在所謂內資外資的問題。但我們金星還是有個原則,那就是要強強聯合,要找合適的合作伙伴,這不僅是看資金,更重要的是看彼此的經營理念是否契合。我們需要合作,但并不依賴于合作。前五大啤酒集團基本上都找過我們,哪家更適合金星的發展,我們就愿意跟哪家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