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中國被認為是最大的贏家。從今年的紡織品出口情況看,雖然總體增幅低于上年同期,但對部分市場卻出現激增。美歐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我國紡織業面臨嚴峻挑戰。
遭遇“特保”狙擊
來自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總體增長只有19%,但部分紡織服裝品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出現“井噴”。
紡織品出口量增價跌,引起歐美等國的敏感反應。5月13日,美國決定對來自我國的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棉及化纖制內衣采取“特保”限制,規定這三類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數量今年最多只能增長7.5%。5月18日,美國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設限品種增加到7個。4月25日,歐盟決定對中國9類紡織品進行特別限制調查,5月23日起,就是否對進口T恤和麻紗啟動“緊急特保”程序,與我國進行正式磋商。
此外,土耳其、巴西、埃及、加拿大等國也已經或著手準備對中國紡織品出口采取“特保”措施。
貿易摩擦為何愈演愈烈
根據《紡織品與服裝協議》,2005年1月1日起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進入紡織品一體化時代。但是,美歐等主要紡織品進口方采取不合理安排和過度保護措施,將70%到90%的敏感緊俏產品配額留到一體化的最后時刻才取消,扭曲了全球紡織品的供求關系。
前4個月我對美歐紡織品出口的激增,是受原配額產品的強勁拉動,是扭曲貿易向自由貿易回歸過程中的必然現象,這種增長是短期的。相比之下,非配額產品出口增長平緩,增幅低于對美歐市場的紡織品整體增幅。
另外,在配額時代,國內一些紡織品常常通過轉口等途徑間接出口到美歐。配額取消后,原來的轉口產品出口運抵美歐,海關統計中對美歐出口統計自然相應增加。
有一組有趣的數據:我國紡織品出口中的1/3以上來自外資企業,今年取消配額產品出口增量的70%也是外企完成的,我國出口的紡織品多是貼牌、定牌生產,中方只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
可見,我國與美歐等國的紡織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龐大的紡織品貿易逆差中,最大的獲益者是國外的進口商和零售商以及背后的消費者。美國服裝零售商也再三表明,限制中國貨進口并不能保護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工業,只能讓美國此類產品生產不斷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
根本出路在于結構升級
美歐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國內紡織業不得不反思,后配額時代紡織品是不是繼續追著數量和價格跑,一味將經濟發展的希望放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
作為全球第三貿易大國,我國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紡織品問題。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始終立足于國內消費市場的擴大,政府不鼓勵企業通過簡單的出口數量增長來擠占別國市場,而是希望通過結構升級,提升產品檔次和產業水平,保持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其他國家實現優勢互補,雙贏多贏。
6月1日起,我國還將大幅度提高74種紡織品出口關稅,這項措施使一些競爭力不強的中小企業承受成本增加的壓力,但對另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提供更好的機會,從而使紡織業有望告別靠低價搶占市場的惡性循環。
國內行業和企業也應該徹底反思。在企業資質標準、最低正常價格、主動數量調控等方面加強自律,及時發布各類紡織服裝產品的預警信息。目前紡織出口企業中通過ISO9000質量認證的約2500家,僅占企業總數的7%左右,如果嚴格按照這一標準,僅有少數企業可以出口。要拼品牌和技術,不爭數量和價格,否則,只能是自斷生路。
作者::張毅 雷敏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