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人員建議推行第三方檢驗制度
我國是煤炭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消耗總量中的百分之六七十是電煤。但是,隨著煤炭需求轉旺,電煤質量卻持續下降。質檢人員建議,在提倡煤炭企業誠信經營的同時,短期內應加大電煤質量抽查力度,重點打擊摻雜使假行為;長遠看,應普遍推行第三方檢驗制度,約束煤、電雙方重視質量和信譽。
電煤質量持續下降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安排,國家煤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西安)從2002年起每年對全國動力用煤質量進行國家監督抽查。中心主任米賽鳴等介紹,根據抽查結果,電煤質量總體呈持續下滑之勢。
2004年第四季度,西安煤檢中心共在16個省市的煤炭運輸終點站和中轉港口現場抽樣,抽查16省區89個煤炭產、銷企業的動力用煤89批,合格率79.8%,與2002年基本持平,比2003年下降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煤檢中心再次對電煤質量進行國家監督抽查,到10省市抽查54戶企業的動力用煤54批,合格率下降到63%。
煤炭質量大體可以用干基灰分來表示,灰分越高,發熱量越低,表明煤質越差。2001年北京煤化所抽檢全國電煤灰分平均18.6%,2002年西安煤檢中心抽檢灰分平均25.03%,2003年26.12%,2004年28.1%,今年一季度達到32.06%。每公斤煤炭的高位發熱量依次為2002年25.08兆焦,2003年26.93兆焦,2004年23.84兆焦,今年一季度降到22.71兆焦。
根據抽查,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煤質基本能滿足電廠機組設計要求,但一些中小型企業質量問題嚴重。今年一季度抽查54戶企業中,大型企業19家,合格率94.7%;中型企業18家,合格率55.6%;小型企業17家,合格率僅35.3%。湖南、湖北、重慶等南方缺煤省份,煤質尤其差。四川省一家煤礦的一批電煤灰分達73.3%,重慶一家企業的售煤合同約定灰分小于23%,實際達67.3%。這兩批煤的發熱量均只有7.5兆焦/公斤多,而按常規10兆焦/公斤以下就是煤矸石。有的還明顯地摻雜使假,如在煤車上部20至50厘米裝上好煤,下面卻是劣煤、煤矸石乃至磚頭、鎬把、塑料袋等。據測算,僅2004年電煤平均發熱量比上年下降3.09兆焦,相當于全年要比上年多產7000多萬噸煤炭。
煤炭中硫分過高,燃燒時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誘發酸雨,污染環境;燃燒形成的硫酸或亞硫酸還會腐蝕鍋爐管道,縮短設備使用年限。國家規定,硫份超過3%的礦井應關停或限產。西安煤檢中心2003年抽查的電煤全硫為0.72%,2004年升至1.32%,今年一季度又升到2.01%。其中去年四季度抽查的最高硫份為6.84%,今年一季度抽查的最高硫份達7.42%。
劣質煤讓電廠鍋爐點不著火
如果煤炭發熱量達不到電廠鍋爐的設計要求,鍋爐運行就會受影響,或者需要噴油助燃,增加發電成本。記者從陜西一家百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了解到,這家電廠鍋爐設計要求煤炭熱值不低于18兆焦,到廠的煤有時僅13兆焦左右,連火都點不著,不得不大量噴油助燃,不到半年就用掉了往年1年的油耗指標。由于煤中矸石比例太高,磨成粉末后的顆粒較粗,對磨煤機、吸送風機及鍋爐管道均有嚴重損害,以往可用一兩年的壁管現在幾個月就得更換,每停一次機至少五六天不能發電。
蒲城發電廠機組設計煤種熱值20兆焦,去年爐前煤加權熱值僅17兆焦左右,全年因此少發電5.25億度,助燃耗油5300多噸,磨煤機自動篩選排出的石子煤就達7萬多噸,等于1000多節火車皮的運力被白白浪費了。
據記者采訪了解,電煤質量持續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煤炭市場好轉,一些煤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放松了質量管理;有的企業為牟取暴利或報復多年來的電、煤矛盾,有意摻雜使假;同時,我國對電、煤均實行政府指導價,電煤價格相對較低,又要求保證供應,一些煤礦便將質量差的煤發給電廠,而將質量好的發給價格高的其它用戶。
電力企業特別是南方缺煤地區的電力企業,為保證發電,質量差的煤也收,即使發現摻雜使假也不敢退回或拒收。由于怕影響電、煤關系,一些電廠私底下嗷嗷直叫,面對記者采訪卻又顧慮重重。去年四季度,西安煤檢中心對一些煤炭企業的產品判定不合格后,在規定的15天申訴期內,竟有電廠出保證函或修改訂貨合同上的質量指標促使抽查結果變為合格產品。
第三方檢驗:外部機制保護電煤雙方利益
記者采訪的電廠、煤炭管理部門及質檢人員普遍認為,要解決電煤質量下滑問題,首先應提倡煤炭企業自律,樹立信譽意識。去年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門提出了行業自律的要求,陜西省煤炭局、煤業集團等也正在制訂旨在內部約束的電煤質量管理辦法。一些國有煤礦、電廠負責人對記者說,煤賣不掉時,電廠是爺,煤礦當孫子;煤不好買了,煤礦成了爺,電廠成了孫子。萬一市場再度逆轉呢?電與煤不能再在這樣的畸形關系里循環了!而應該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起理性、互諒、互惠、互信的關系。
促進煤炭企業聯小并大是良策之一。從幾年來的抽檢結果看,神華集團神東煤炭公司、開灤煤業集團、龍煤礦業集團、鐵法煤業集團、陜西煤業集團、義馬煤業集團、山西煤炭運銷總公司等質量較為穩定。
但是,更有效的辦法還是加強市場管理,加大煤質抽查的密度和力度,用外部監督手段促使煤炭企業提高質量。同時,逐步推行國際通用的第三方檢驗制度,實行按質論價的售煤辦法。
西安煤檢中心說,依據我國1965年頒布的《煤炭送貨辦法》,煤炭由煤礦檢驗為準,現在有的鋼廠、電廠要求以用戶檢驗結果為準,這成為供需雙方產生質量爭議的焦點問題之一;同時,一些中小型企業根本沒有檢驗煤質的設備和條件,售煤時按協議“模糊”議價。上述情況都不利于煤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在國際商品煤交易中,由供需雙方的任何一方決定檢驗地點和方式、確定煤炭的品質,都是匪夷所思的。由獨立于供需雙方的第三方進行公正檢驗,已成為國際貿易結算的重要依據。
米賽鳴說,國家質檢總局一直倡導第三方檢驗,目前已在幾大煤炭轉運港口推行。陜西省、四川攀鋼等從幾年前建立第三方檢驗制度,每批煤均按檢驗結果結算,也獲得了滿意的效果。萬一煤炭市場再度轉變,公正檢驗也可有效地保護煤礦利益。(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