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民企進軍國防工業 跟軍方合作還有很大空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4日 12:04 瞭望東方周刊 | ||||||||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記者 劉擎 報道 大量民企進入到國防科技工業中來,其時代背景就是中國軍工體系的“小核心、大協作”模式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 “你不是外國的軍事間諜吧?”《瞭望東方周刊》采訪山東叢林集團軍品生產情況時
幾經周折,這家民營鋁材大王的董事長秘書趙輝對記者說:“我們只是軍方的一個供貨商,提供了國防事業所需要的產品和技術,軍方訂單在集團并不占到很大,請理解我們不能透露更多的信息。至于與軍方的合作,是我們的實力被軍方看到了,他們聯系到我們的。” 同樣的態度發生在幾乎每家涉足軍品生意的民營企業,有的直接以保密為由拒絕采訪。 而另一方面,民間又充滿著抑制不住的對軍品生產的好奇,許多民營企業家躍躍欲試,多方打探進入軍品市場的各種信息。甚至被《瞭望東方周刊》采訪到的民營企業,常常反過來“采訪”起記者,只為了解更多鮮為人知的“民資從軍”故事。 批量民企“從軍” “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允許非公有制企業按有關規定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以及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民兩用高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 對于這段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經濟36條)中的相關規定,許多關注軍工領域的民營企業家甚至能脫口背出。 民營企業其實一直在等待軍工領域放寬的好消息。一有政策放開,民企反應極其靈敏,紛紛行動起來。 2005年3月,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秘書黃杰證實,力帆集團極有可能進軍軍工產業。 2005年3月,湘潭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湯澤培預測說,按照有關規定,非公有制經濟將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和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參與軍民兩用高科技開發及其產業化,這將打造出湘潭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劉明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說,旋極是中國知名的主要面向軍工、政府行業的系統集成服務商,其嵌入式系統(軟件)等產品已為中國國防效力十多年。此外,旋極還參與到“奔月”、“神舟”五號等項目中。 劉明在與軍方的座談會中曾建議,加強軍、民、政府主管部門三方溝通,集中軍民各方優勢力量和資源,及時解決重大國防技術課題和項目。旋極市場部張東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由于是與軍方長期合作,旋極已經贏得軍方信任和認可,一旦技術上有需要,就會與我們聯系。” 2005年也是TCL與軍方規模合作的元年。2004年12月底,TCL董事長李東生在重慶說:“TCL已經和西南計算機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軍民合作發展意向書’,TCL將利用在國內外的研發平臺和人力資源,廣泛學習國外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促進中國軍事裝備的發展。” 西南計算機公司是有電子軍事裝備的科研開發背景的老牌軍工企業。雙方合作的基本框架:民品可以由TCL控股,軍品由西南計算機公司控股。 在民企規模進入軍工之前,首家以控股方身份進入軍品領域的民營企業是國騰集團。1999年,成都國騰集團聯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0研究所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在軍方組織的一次項目招標會上連挫眾多軍企中標。之后,三家單位合資成立了由國騰集團控股的國星通信有限公司。2001年7月,國星公司在軍方組織的某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終端產品招標中,再次擊敗國內12家高校和軍工研究所拔得頭籌。 民資“從軍”的時代背景 科技部辦公廳調研室的張炳清教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大量民企已經進入到國防科技工業中來,是有著時代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中國軍工體系的‘小核心、大協作’模式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 張炳清說,溫家寶總理多次強調要打破各種壁壘,非公經濟36條,就是打破壁壘的重要篇章。 他說:“最近幾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很快,占到國民經濟總量的70%,在有的省市,甚至達到90%。利用民用科技和工業基礎參與國防建設,鼓勵和推動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民用優勢企業參與軍品研制生產工作,對于進一步打破軍工封閉狀態,減少軍工重復建設,加快形成軍品市場有序競爭的局面,推動寓軍于民新體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多年的課題研究結果,張教授介紹說:“目前民營企業參與軍品市場,主要是在IT通訊、交通運輸、電氣元件、軟件協議、高科技材料等領域,主要是做配套供應商。但趨勢是軍民更廣泛的合作,由原來的邊邊角角的非主流產品,到生產骨干、核心軍品。” 他說,中國民用高技術及產業化資源豐富,為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形成了可靠的物質技術基礎,而目前被軍方利用的民用科技資源僅是一小部分,民為軍用潛力很大。 對民資從軍問題的官方首肯,是2004年4月,國防科工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張華祝說,中國開始向民間采購軍品,國防科工委將采取措施推動民用企業和民營資本參與到軍品的科研生產中來。 而在此前,國防科工委原副主任于宗林也發表過相同言論。2004年4月2日,于宗林在中國民用工業企業技術與產品參與國防建設研討會上說,國防科工委將采取五項措施,進一步推動民用企業參與國防建設。 他表示,國防科工委將盡快出臺支持民用工業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的政策措施;加快實施許可證制度,面向全社會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為民用單位進入軍品市場開辟道路;發布供求信息,對民用單位參與軍品科研生產進行積極引導;加強市場監管,規范軍品科研生產秩序;進一步推進軍工調整改革。 對于大量民企進入軍工,會否對國家安全和保密構成危險,張炳清教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參與軍品生產的企業都要簽訂保密協議的。而且還有其他制度的設計來防止泄密,比如軍品生產鏈條要長,分工要細密,這樣采取模塊化生產,就有利于保密,而且還提高專業化和生產率。” 接受記者采訪的民企及有關部門人士說,他們向記者披露的消息,都不涉及機密。 民企仍覺“從軍”難 “目前雖然門檻放開了,但對于一般民營企業,對于軍事采購陌生的企業,信息還是很不對稱的。比如‘發布’這個環節,現在的發布體系還是內部發布,由各地方的國防科工辦逐級發布。發布單位依據國防采購目錄,達成合作的企業簽訂國防軍工生產協議,按軍標進行委托生產。”張炳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是從事促進軍工技術和平利用、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推動和協調全國軍轉民工作的全國性非營利社會團體。在其官方網站上,有許多軍工技術和產品的供求信息。其下屬期刊《中國軍轉民》的編輯李揚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許多民營企業有很強的從軍愿望,但苦于沒有渠道和信息。有的直接聯系到我們,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也幫不上太多忙,只能是搭建信息平臺。” 但她表示,如果是在行業內足夠尖端的民營企業,軍方采購和科研部門會看到你的實力。 新華社駐解放軍總裝備部記者奚啟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軍方采購并不是總裝一手包辦,具體單位也有具體訂購,但通常是一些“通用”設備,武器是嚴格由總裝來列裝。采購方式上,邀請采購比較多,軍方通過多方調研,適當邀請自己認為合適的企業。“非公36條的確是降低了民資進入軍品市場的門檻,但就如允許你跳舞,你也還要買票啊!” 按照規則,這個門票起碼包括三證,即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保密認證和質量認證。 記者采訪中發現,那些與軍事科研部門有長期合作,或中科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合作的科技企業,通常能獲得軍工科技生產方面的更多先機。 在一次軍方與民企溝通的會議上,張炳清代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課題組,對“中國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提出六大建議,其中包括設立有權威的高層領導協調機制和機構;發揮中介機構作用,建立軍民共用信息平臺;進行軍民融合創新體系試點,推動軍民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等。 關于“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逐步進入軍品市場”,張教授細化到操作層面。他認為,應出臺民企準入國防科研生產資格確認規定;擴大軍品科研項目招投標范圍;給民用企業公平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當修訂軍品保密制度;研究修改軍用標準問題,盡量做到軍民通用,逐步把國標變為軍品主體標準;建立健全相應監管制度。 跟軍方合作還有很大空間 北京億美博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從軍”許多年,從事過涉及艦艇、航天等多項系統的研制。但公司總工程師楊世祥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還是覺得沒打開路子,跟軍方的合作還有很大空間。” 他說,現在最大的壁壘是信息不對稱。軍方技術上有什么需要,民企很難知道,就是想幫忙,也參加不進去。有許多時候,民企真是干著急。 楊世祥對《瞭望東方周刊》分析說,民營科技公司現在實力已經很強了,許多還掌握著軍方很需要的尖端技術,如果啟用這些民營科技公司,可以給國防做出大貢獻,還能節省大筆軍事科研經費。“不用國家花一分錢,就研制出來了。” 楊世祥說:“好技術,誰都需要,整個國家都需要,軍隊更需要!真正的高新技術為什么很難應用到部隊,就是因為軍民合作不充分。” 楊世祥說,民企現在幫助軍方搞的都是一些局部課題,“軍方也要慢慢培養對你的信任,如果技術確實過硬,他用得好,自然會有后續的合作。”楊世祥對未來充滿期待。 利潤與貢獻 吸引民營資本向往軍品生產的,是傳說中的豐厚利潤。 張炳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利潤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但事實上,在國防生產中,我們碰到大量的個案,許多參與到國防生產中的民營企業,他們考慮的第一問題,不是利潤。” 他解釋說,比如有的中小型、科技型民營企業,它們技術先進,想為國防建設做出貢獻,這是許多高科技人才的特有氣質和訴求;還有些老板,通過房地產致富后,就有條件實現他的愛國抱負。 “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老板,充滿愛國情懷,不計報酬。比如山東煙臺有個叢林集團老總張修基就是這樣。就如有些人富了搞慈善一樣,投資和奉獻軍工,這是一種富有以后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張教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由于軍標要求嚴格,成本就比較高,有的企業把東西賣給軍方后,算下來還是賠的,這樣的事情也有。” 國防科工委原副主任于宗林明確用五個“必須”描述軍品生產的嚴格:一是必須通過保密資格審查;二是必須嚴格遵守軍品科研生產各項規定;三是必須牢固樹立軍工產品質量第一觀念,確保交付合格產品;四是必須把確保軍品任務擺在第一位,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五是必須嚴格執行保密規定,確保國家秘密安全。 張炳清分析說:“老板們并不是完全不算經濟賬。許多有眼光的民營企業家考慮的是長遠市場,軍品采購一般訂單大,市場穩定,目前能贏利當然更好,但即使少賺一點甚至賠一點,他也愿意先占據這個看得見的穩定的大市場,與軍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降低風險 國防裝備市場無法用經濟學家那種完美的競爭性模式來直接衡量,它通常以單一買主、少量大型武器裝備供應商、無利潤最大化追求的公司、信息不對稱及市場進出壁壘等為特征。 那么,會不會存在有的民營企業盲目追求利潤而把不合格的產品賣給軍隊,使軍隊承擔風險呢?這在西方國家,也是發生過的。 張炳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是一個永恒存在的問題。所以只有通過制度防范和監督,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且向軍隊提供不合格的產品,這是危害國家安全,要追究法律責任。這對企業也是有威懾的。” 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專家嚴勵認為,武器裝備采購過程的特點意味著防務裝備市場不可能是一個傳統的、古典化的市場體系,而是一種類似行政買賣關系的市場體系。由于缺乏普通意義上的市場動力,就要求采購的真實主體政府既要通過直接控制承包商,又要通過實施獎優罰劣措施來干預裝備采購,降低裝備采購的財務風險。 在西方,為了防范道德風險,競爭性采購應運而生,它通過采購主客體的雙向選擇減少了道德風險的可能性,為進一步提高采辦的穩定性與可信度打下了基礎。 需要完善軍品采購立法 除了解放軍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在軍品市場中占據最重要的角色。 比如目前進入軍工生產的“通行證”就是由國防科工委管理。近兩年,國防科工委已對部分軍工系統的單位發放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今年將面向社會逐步發放。除核心技術外,有了“通行證”后,民用企業就可以通過招投標參與軍品生產。 從上市公司航天長峰(600855)公告中的“特別提示”可以看出國防科工委對軍品生產的具體管理。“軍用數字化電子產品的軍品型號嚴格執行特許經營制度,由國防科工委負責頒發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國防科工委對國防資產、業務、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以及保密安全等相關政策具有制定、監督和解釋權。未經國防科工委的特許,任何企業不得擅自從事軍品型號的配套科研生產業務。” 《瞭望東方周刊》查詢到《民用部門軍品配套科研生產許可證管理實施細則》(科工法字 [2000]481號),該細則規定:民用部門軍品配套科研生產實行許可證管理的范圍是,民用部門科研生產單位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提供的專用配套分系統、零部件和材料。鼓勵具有先進技術和經濟實力的單位積極創造條件,承擔軍品配套科研生產任務。持有軍品配套許可證的單位方可承擔軍品配套科研生產任務。 但是,軍工配套生產許可證在2002年11月的國發[ 2002 ]24號 文件《國務院關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中被取消。其他涉軍法令,也隨著時代變遷有許多變化,而在中國,尚沒有一部關于國防采購的法律。因此,民營企業和專家認為,應盡快制定《國防科研生產法》和《國防采購法》,法律上給民用工業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以合法身份。 5月19日,《瞭望東方周刊》從國防科工委辦公廳了解到他們正在緊張地醞釀出臺相關法令,近期就要發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