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市場,一直是國內醫藥企業的一個夢想。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北京國際醫藥交易暨醫院與醫藥企業峰會上,專家學者就我國醫藥企業如何進一步提升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王曉良:新藥研發主體應向藥企過渡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王曉良提出,建立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藥研發體系,關鍵是要將新藥的研發主體從科研院所過渡到制藥企業。
王曉良認為,我國的許多制藥企業盡管有經濟實力建立研發平臺,但由于大量研發投入不能快速獲取豐厚的利潤,他們往往熱衷于廣告、上市等資本運作的暴富手段。因此,從以科研院所為新藥研發主體向以制藥企業為新藥研發主體過渡,不能一蹴而就。他提出,近期內,仍應堅持品種開發以企業為主、技術平臺建設以科研院所為主的體系,并以科研院所改制為契機,促進大院大所與大企業的有機結合和重組,優勢互補,集新藥開發所需的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等要素為一體,形成新藥創新的中堅力量,改變企業技術開發力量薄弱落后的局面。另外,要利用政策促進企業的研發與效益的良性循環,最終促使企業成為新藥開發和創新的主體,加快以企業為核心的新藥開發體系的形成。
他認為,建立我國與國際接軌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還需要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扶持為輔、科研單位積極支持的產、學、研共同合作發展的藥物創新研究中心,并培養具有高度創新意識的科研和管理人才隊伍。
據王曉良介紹,在新藥研發領域,我國至少比發達國家落后20年。國內醫藥工業的研發投入只在總銷售額的1%徘徊,而大型跨國制藥企業一般都會將利潤的10%至20%用于研發。制藥行業與發達國家差距也很大,目前的4000余家制藥企業中,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的企業并不多。現實的這些差距直接導致國內制藥企業缺乏具有科技含量的專利藥品,市場上流通的國產化學藥品97%以上都是仿制藥。
郭夏:四次浪潮將推動產業升級
北京萬全藥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郭夏說,中國藥品研發的四次浪潮:仿制藥、仿創藥、委托研發/國際非專利藥、創新研發將并存于中國制藥工業,并共同推進其產業升級。
他說,仿制藥是國際概念的,即創新藥以外的藥品,包括國內的大部分新藥;仿創藥,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良,對藥品本身進行改進,又叫改良藥;委托研發/國際非專利藥,即中國的企業參與到藥品全球創新過程當中,成為創新藥研發過程的一個環節,是中國藥企走向國際市場的開端,但還不是自主創新;創新研發,是以全球市場為定位,以國際標準自主研發新藥的階段。
目前中國90%的制藥企業處于第一、二階段,而且會停留很長時間,只有少部分大型主導藥企處在后兩個階段。而且這四個階段通常是不可跨越的,是中國藥企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主要是由中國市場的發展模式決定的。現有的藥品能夠控制大部分疾病,創新藥持續大量的誕生不太可能,而且當前中國的市場也負擔不起新藥的創新研發費用。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完善,中國藥企從低利潤的生產主導和銷售主導型企業走向產品驅動和研發驅動型企業是必然趨勢。
戴慶駿:醫藥企業將多種模式并存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戴慶駿指出,現在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醫藥企業將以多種模式或形式存在。無論哪種模式或形式的企業,都應具有綜合競爭實力或單項競爭的優勢。
戴慶駿認為,中國醫藥工業企業將會呈現出六種模式。一是具有資本、產品、技術開發、市場開發、人才開發及科學管理等方面優勢的大型企業,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多數是以這樣的企業為主導,這也是我國企業發展的趨勢。二是具有獨家產品開發優勢的企業,我國產品優勢的企業將以中藥企業為主。三是具有技術發展優勢的企業。在發達國家,存在不少以技術產品轉讓為主的小企業和專門從事委托加工的工廠。四是具有市場開發特長的企業,他們在市場開發方面有不錯的業績。五是品牌知名度高的民族藥企業,這些企業在患者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能靠品牌獲取高額利潤。六是外商與我國合資及獨資企業,這些企業具備一定的品種、人才、管理優勢,效益將會很不錯。
戴慶駿說,在發達國家,醫藥商業企業的模式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大配送商,另一類是零售藥店。一般配送商的規模很大,往往銷售排名前5至10名的企業就占全國經營額的90%以上。這些國家80%左右的藥品是通過藥店出售的,醫院只設住院病房,不設門診病房,醫院銷藥只占20%左右。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以藥養醫的現狀,決定了藥品大部分是通過醫院銷售的,這也導致了我國醫藥商業企業的存在模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會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異。他認為,我國醫藥商業企業將有五種模式存在。一、以普藥銷售為主的批發配送中心。二、
直接面向醫療單位,以純銷為主的商業企業。三、以代理新藥為主的批發公司。四、零售藥店和連鎖藥店。五、工商結合型企業。但他同時認為,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及醫藥價格改革的完善,一、四類企業都將進一步發展,而二、三類企業將會逐漸弱化。因為第二、四類企業的存在基礎是以藥養醫的體制和價格改革的不到位。隨著門診病房的剝離,以藥養醫問題的解決,將使醫療單位用藥比例大幅度下降,向醫療單位的批發量自然也將大幅度下降,這就會使這兩類企業的日子逐漸難以為繼。(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