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冒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叫“中國價格”,意思是指同等質量產品的最低報價。“中國價格”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我們姑且不論,但這個新名詞出現的現象不應不引起人們特別是中國企業的關注。
從一定樂觀意義上講,“中國價格”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和積極的一方面。眾所周知,中國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制造基地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對于具有代表意
義的家電行業而言更是如此。作為世界的產銷中心,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產品價格體系的形成,這也正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具體體現。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價格”并非是一種良性價格體系的表現。就連在國際市場最具影響的中國家電業,也一樣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家電生產和出口基地,空調器占世界總產量的30%,洗衣機占30%,冰箱占16%,微波爐占60%;就產品的產值而論,中國是世界第4大工業基地,排在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后。然而,另一方面的現實是,其一是對核心技術掌控的缺位,如彩電的屏,空調、冰箱的壓縮機等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巨頭的手中,使中國企業處處受制于人。而企業一直希望的技術“吸收與消化”,與“市場換技術”的計劃卻難以實現;其二是國際品牌的缺失,盡管國內家電品牌眾多,但都是“螺螄肉上不了氈板”,難以走出國門。只能通過幫人家做貼牌生產,來獲得微薄的加工費,而人家通過貼牌卻賺取到高于中國企業許多倍的利潤;其三是與國際巨頭營銷策略的差距,“價格戰占領市場”成為企業爭相效仿的絕招,久而久之造成中國產品的“低端低價”形象。
在如此背景下形成的“中國價格”體系,其實是極其脆弱的,并不是以中國為中心或者說是中國話事的價格,可見中國制造競爭力還并非處于強勢地位。因此,盡快扭轉這種“利潤分配不公”的現狀,轉變中國產品低價低端形象,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和探討的焦點話題。
筆者以為,入世使中國制造與世界先進工業國家開始同臺“較量”,盡管有人戲稱之為“大人與小孩”的較量,而且目前差距較大,但取勝機會仍還存在。一是中國企業的高速成長,包括裝備、工藝水平、工人技術水平等迅速提高;二是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的吸引,使發達地區產業特別是高端技術產業不斷向中國轉移;三是對核心技術的渴求和技術研發投入的比例不斷增加;四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伐正不斷加快;五是中國企業間的聯盟正在形成。這些都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和向世界市場的滲透打下了基礎,因此,中國企業只要加強品牌意識,改變營銷觀念,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制造業的產銷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聚集中心,世界產業價值鏈上的中國分配現狀也將得以徹底改變。記者劉偉兵(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