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蔣廷儀再次來渝推氫能源 望與藍天計劃相攜而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7日 19:23 《時代信報》

  重慶可能成為中國首個氫經濟示范城市

  信報記者 劉雋剛 報道/攝影

  4月24日,楊振寧的同學,美國德士古·奧范尼克氫系統公司技術總裁蔣廷儀女士又一次來到了重慶。與上次的探親訪友不同,她這次到來意在推動重慶成為中國首個氫經濟示范
城市。

  從25日開始,在為期一周的逗留時間里,蔣廷儀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她所在公司尋找商機,推動其在重慶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計劃;二是通過座談研討,了解重慶本土發展氫能源的基礎條件,并對民間在清潔能源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最重要的,但又無法靠這一次成行便能夠完成的目的則是:“推動氫能源發展進程,獲得政府支持。”

  26日早上,記者見到她的時候,蔣廷儀女士此行已經有了部分收獲:重慶大學聘其為兼職教授;在重慶市科委的資金支持下,成立了清潔能源研究中心,以大力推進重慶氫能源的進程。

  科學家的經濟頭腦

  有人說,科技無國界。第二次與蔣廷儀女士的對話則讓人感覺到行業無細分。與第一次專訪中大談技術不同,蔣廷儀這次幾乎成了商界人士,所談多涉及投資分析,因為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其主持下的氫系統公司尋找商機。

  26日中午,利用簡短的十幾分鐘時間,記者與進行研討的蔣廷儀談及此行的目的。

  她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三十年太久,只爭朝夕”:“要發展氫能源,想一步到位地推廣燃料電池技術是不現實的,我們必須考慮能夠使其商品化并找到市場,所以上次回去之后,我曾仔細考慮過與重慶合作發展的計劃,之后認為短期內最實際的辦法是將天然氣與氫氣混合使用。”

  在考慮到這個計劃之前,蔣廷儀首先對中國發展氫能的必要性做了初步分析,她幾乎是不間斷地列舉了一串數字:“出于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必須考慮推廣清潔能源,因為中國約50%的石油進口,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會造成突發性石油供應中斷帶來的災難性的打擊;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國占七個,汽車尾氣污染是中國城市空氣污染的最大來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CO2 排放量的國家,每年排放5000萬噸CO2 , 而且還在快速增加,如此種種,再加上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對能源需求越來越大,必然會加劇能源供求矛盾的壓力。”

  在她的介紹之下,似乎發展氫經濟已經是中國能源新政策的首選方案了。

蔣廷儀再次來渝推氫能源望與藍天計劃相攜而行

流動加氫站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接下來蔣廷儀又如數家珍似的道出了重慶發展氫能源的先天基礎:“重慶水能資源較豐富,水力發電量大,天然氣儲量豐富,是中國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重慶市天然氣汽車的使用及加氣站的建設是中國最成功的; 重慶擁有較大儲量的釩鈦及稀土等礦產資源,且冶煉技術成熟,為發展氫經濟關鍵材料提供了條件;重慶大學在清潔能源研究、利用方面有較好基礎,重慶市政府對氫能新技術在重慶的應用高度重視。”

  與重慶相比,成都也是蔣廷儀考慮的合作城市之一,之所以她更加看重重慶,是因為“之前我也去考察了成都,與重慶目前天然氣汽車達到2萬輛相比,重慶的清潔能源應用和推廣的進程更快,所以這次來,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對重慶的考察,能夠形成將重慶發展為中國氫能源示范城市的詳細計劃。”

  很顯然,蔣廷儀對此行和之后氫能源在重慶發展合作抱以極大的希望,對于這位能源科技領域的知名專家而言,她回答記者提問中,更大程度上出于商業考慮而非技術層面的分析。對她而言,要等待燃料電池技術完全成熟時再來推廣,商機恐怕已經流失。

  正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所以她才提出了遠期目標的近期實施辦法,而這個辦法,就是上文所提的“將天然氣與氫氣混合推廣,這項技術實際上已經成熟,而且通過一定比例混合之后的燃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已經能夠大幅度降低了。”

蔣廷儀再次來渝推氫能源望與藍天計劃相攜而行

美國加氫站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想和藍天計劃攀親

  蔣廷儀將她的推廣計劃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首先使用氫氣與天然氣混合燃料,發展至中期后使用純氫動力,最終實現氫氣燃料電池替代石油等能源。

  當然,從具體實施而言,這一戰略顯然還需要在可操作性方面進行細化,而這些內容,是蔣廷儀女士此行無法得出的。

  盡管記者一再追問究竟她所提出的氫氣與天然氣混合推廣計劃如何實施,但蔣廷儀依然表示:“我們的設想是,利用重慶未上網的水電資源和低谷電價加工氫氣,但因為時間關系,我對重慶的電價、水電分布、加氣站運行情況等方面都沒有具體的了解,所以現在還難以得出明確計劃。據我了解,目前重慶共有天然氣加氣站40余個,所以我想如果能夠在新建天然氣加氣站時一并加入氫氣制造設備,使之能夠隨加氣站的分布成熟而最終轉化為加氫站,可以在經費和時間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節約。”

  與她未能形成最終方案的想法相比,無論是研討會上發言還是面對記者采訪,蔣廷儀女士所提到最多的計劃,便是近期重慶市提出的“藍天計劃”。

  很顯然,在演講之前,蔣廷儀女士對重慶市的最新動態也“做了功課”,只不過,這個功課做得不夠細致:“我知道重慶提出了‘藍天計劃’這個設想和要求,但是不知道‘藍天計劃’是否有細致的步驟。要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沒有詳細地實施步驟顯然不行,而氫能源的利用和開發,正好能對應減少汽車尾氣等環保要求,所以我想是否能夠將氫能源推廣計劃與‘藍天計劃’完美地結合起來。”

  但如何結合,依然要等蔣廷儀“最快兩三個月之后”再到重慶,才可能會有答案。

  在26日的研討會上,重慶市科委的兩位官員也對此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王鴻舉市長在不久前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表示要把重慶的污染治理好,這就是重慶市環保的‘藍天計劃’。市科委對新能源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符合‘藍天計劃’的目的和要求。”

  當然,究竟氫能源計劃是否最終能夠與“藍天計劃”相攜而行,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重慶的民間新能源

  倘若不是這次研討會,也許很少有人了解到重慶民間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如此廣泛。

  蔣廷儀演講之后,是與會人員自由討論時間,就是這段時間里,記者驚訝地發現,重慶本地科研院所、企業乃至個人在新能源開發應用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甚至可以上溯至上世紀70年代。

  在會議主持人提出自由研討之后,會場進入了短暫的沉寂。隨即一位參與汽車混合動力研究的交通學院專家打破了沉默,提出該院也在進行清潔能源的研究工作。接下來會場便更加熱鬧,記者忙碌地記下了這些曾經或目前都在從事清潔能源開發的單位名稱: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學院、重慶工學院、長安集團、力帆集團、宗申集團、還有幾位個人從事研究工作的老工程師……

  其中一位老工程師石承藻說:“我從1973年就已經留意到清潔能源,記得當時我在一份資料中看到國外的專家,將發動機30%的動力用于發電,之后再用這些電力推動汽車,當時覺得很納悶,因為根據第二定律,能量只能實現轉換,所以我就想,他是怎么用30%的能量賺到70%的動力了呢?”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中國在混合動力、新能源開發的技術方面與美國、日本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由于各種原因,使得現在的技術反而落后于這些國家了,而且那時候我個人沒錢,所以在留意了一段時間之后,暫時放棄了這方面研究。”

  石承藻此后依靠各種發明專利“發了財”,繼而將這些資金用于新能源研究,“當時為了研究電解水技術,我做了各種大小的電解槽(電解水設備),并且想盡了辦法來了解如何使電解槽最大限度地制造氫氣,并且用來推動汽車。但由于我的場地太小,后來只搞了臺三輪車在自己家里跑,一直沒能實現帶動四個輪子跑的愿望。”

  他所說的三輪車,使用的就是電解水的氫燃料動力車,“辦法很簡單,就是依靠電瓶的電力啟動電解水裝置,使之產生氫氣,然后用普通發動機燃燒產生能量推動車輛。雖然這套設備沒有速度和載重量方面的要求,但最終我實現了用電解水制造氫氣并推動車輛的目的。”

  之后,記者在采訪蔣廷儀時,她也特別提到了這一點:“在制訂計劃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把本地已經具備的技術資源與我們的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因為這些本土技術對新能源推廣而言,可能更符合當地實際情況,也可能因此進一步降低新能源推廣的技術成本。”

  政府不支持難成席

  經過一上午的講座和研討,參加會議的近20名專家和企業代表最終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我們必須把現有的各種資源整合到一起,攻克技術關,并且形成完善的實施策略,以提供政府參考。”

  演講中,蔣廷儀曾提到這樣一句話:“西方國家政府實施一項方案的各方壓力遠大于中國,相比而言,中國政府下定決心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實現,所以要想推動氫能源發展,首先必須獲得政府的支持。”

  她所描述的政府支持,主要分為三個主要層面,首先是在稅收方面,有意識引導消費向清潔能源轉化,其實質性的舉措就是“提高汽車尾氣排放的稅率同時減免氫氣動力車稅率”;其次是在推動市場進程方面提供相關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汽油價格比美國的油價還要低,這是因為中國沒有征收燃油稅。燃油稅的盡快出臺,也能夠促進消費者轉而尋求新能源產品。此外,蔣廷儀還希望政府為投資者提供一系列的優惠,包括了“低谷電價的補貼、設備資金的補貼、加氣站用地優惠等方面支持投資企業,使企業能夠盡快推動新能源的普及”。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蔣廷儀新聞 全部氫能源新聞 全部藍天計劃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紅色專題
紅色專題圖鈴免費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