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下游產業很郁悶:漲還是不漲?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7日 09:46 經濟參考報

  面對原材料產品大幅度、長時間的提價,下游行業在轉嫁壓力和壓縮利潤之間左右為難。市場并不提供規避風險的萬全之策,企業需要尋找“漲價”和“讓利”之外的第三種、第四種乃至更多的應對之道。下游行業漲價欲言又止

  2005年被業內稱為原材料漲價年:石油價格持續走強;鐵礦石進口71.5%的漲幅通過鋼材提價迅速傳導;銅價在今年2月達到16年來的新高,雖然4月中旬走出一波短暫下跌行情
,但專家稱供求矛盾未變言頂尚早。

  原材料漲價似乎給下游行業提價提供了題材,但相對于原材料上漲的聲勢浩大,下游行業在提價問題上出言謹慎。有的只漲不說,有的還在觀望。作為鋼、銅消費大戶,五金企業在本屆廣交會早期曾傳出成本上漲40%,可能提價30%的預測,但一期展會結束時,漲幅只有15%。

  另一家消費大戶家電行業的漲價也顯得底氣不足。以鋼材、塑料為代表的關鍵性原材料成本至少占據白電整機成本的1/3,今年國內主要家電企業的產品外銷價上漲5%-15%。據了解,自去年初以來,廣交會家電供應商已連續三屆提高報價。只是比起以往的公開宣布,今年的漲價顯得遮遮掩掩、態度曖昧。春蘭集團表示,是否漲價公司仍在研究中;海爾也拒絕透露相關信息;有的家電廠商甚至表示,沒有漲價,只是推出了定價更高的新產品。企業有意避免在展會期間強調漲價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氛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在價格策略運用上的日益成熟。同時也足以反映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漲價的阻力和難度。下游降本挖潛空間還有多大

  相比漲價的遮遮掩掩,企業在回答原材料漲價的應對之策時,降本挖潛成為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匯。企業表示,可以通過規模優勢、降低營銷和管理費用以及采購招標等方式來壓縮成本。對那些市場份額較小的企業來說,降本幾乎成了惟一選擇。問題是原材料在過去較長時期內持續上漲,在轉嫁能力微弱的情況下,下游行業的利潤空間已被一再地壓縮,接近甚至超出其承受能力。

  以鋼材漲價為例,由于需求旺盛,近幾年,鋼鐵企業在鋼材定價上的“話語權”大增,鋼材價格的漲幅大大高于鋼材原材料的漲幅。換句話說,鋼鐵行業將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的漲價因素幾乎完全轉移到了用鋼行業。結果在鋼鐵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鋼鐵業利潤不降反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鋼鐵業2001年利潤總額為202億元;2002年上升為295億;2003年原材料價格大漲,鋼鐵業利潤也加速上漲,達到611億;2004年一年上升了427億,首次超過1000億元。鋼鐵業利潤提升固然有企業本身挖潛降本的因素,但鋼材漲價是不可否認的主要原因。據推算,今年原材料漲價將推高國內噸鋼成本約250元,而今年以來,國內鋼價的上漲遠在這一數字之上,鋼鐵下游制造業幾乎毫無緩沖的承擔了漲價因素。

  下游不同行業,乃至行業內不同企業受到的成本上升影響各有不同,但整體利潤都遭到了沖擊。江南金融研究所的有關人士分析,在沒有任何轉嫁能力的情況下,若鋼板價格上漲10%,家電行業平均凈利潤將下降90%。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一般空調的毛利率約37%,冰箱約33%-36%,燃氣熱水器33%左右。如果對照歐洲關于企業經營邊際利潤的生死線,即每一項商品交易的毛利率都不能低于40%,問題的嚴峻性已非常突出。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負責人認為,五金制品廠家自己要消化20%以上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揚,這對于本來就本小利薄、大型企業不多的五金行業來說顯然是雪上加霜。下游企業的保值思考

  面對原材料漲價,無論是靠提價轉嫁壓力,還是靠挖潛降低成本,企業都帶有被動挨打的意味。如何主動出擊,規避市場風險,業內人士開出了“訂單加期貨”的藥方,即先與購買方簽訂長期購貨合同,再到期貨市場中進行套期保值。

  今年國際鐵礦石大幅漲價后,我國鋼鐵業及下游相關行業盡快恢復鋼材期貨交易的呼聲日漸高漲。業內認為,在目前市場狀態下,鋼廠的出廠價格占主導地位,一般鋼廠的出廠價每年變動30次左右,導致終端用戶把握不了產品銷售的主動權,卻給投機商提供了炒作機會。若有一個統一集中的期貨市場,有利于健全和完善鋼材市場體系,調節市場供求,減緩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

  期貨對穩定價格大有裨益,但并非開設了期貨市場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從目前銅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看,銅加工企業的參與情況很不充分。規模較大的企業主動意識較強,大都擁有較穩定的訂單,并設有自己的期貨部,而多數中小銅消費企業并沒有參與期貨交易。主要難度一是無法確定未來一段時間購買量。

  據了解,面對高企的銅價,銅消費企業往往采用短期經營策略,隨用隨買限制了企業的入場交易。二是缺乏對市場走勢的主動把握。在銅價處于低位的時候,選擇期貨進行保值,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一般企業缺乏對期貨市場的專門研究,不能確定最佳入場時機。而銅價在歷史高點后,風險加大,企業更不敢貿然介入。

  業內人士建議,銅加工企業可以和購買方簽訂長期的以固定價格確定的采購合約,明確穩定的采購量,然后從容地參與期貨市場。這種模式在確定價格上還存在較大的困難,但它的積極意義值得國內企業思考。

  作者:楊曉君 白潔純 王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紅色專題
紅色專題圖鈴免費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